18 将相和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4155335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 将相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 将相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 将相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8 将相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8 将相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 将相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 将相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点详解 18将相和战国

2、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国是最强大的,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秦国的霸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赵王得到宝贝和氏璧,秦王要拿城换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说明了秦国的恃强凌弱。赵国大臣左右矛盾的心理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赵王左右为难。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段

3、导读:第4自然段写有人推荐蔺相如办这件事。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赵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这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出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群。如何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蔺相如想的对策。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

4、了秦国, 蔺相如这样说,是为了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表现了他的机智。蔺相如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难句解析: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儿空子也不留给秦王。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秦王听他这

5、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撞”表现了什么?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蔺相如为什么要提出举行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用计谋把璧要了回来,并让秦王举行授璧典礼。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

6、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蔺相如为什么让人将和氏璧先带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来了个先发制人,使秦王无可奈何。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瑟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秦王客客气气地

7、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段导读:第10自然段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段导读:第11自然段写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赴约。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段导读:第

8、12自然段写秦王侮辱赵王,叫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蔺相如的言行表现了什么?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段导读:第13自然段写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秦王击缶,并让人记录下

9、来。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重点句解析: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之后的认识,这一错误认识,是造成他与蔺相如不和的根本原因。廉颇确实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但是,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是他唇枪舌剑,保住了赵国的尊严,而且每次都是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惊心动魄。段导读:第15自然段写蔺相如渑池立功,被封为上卿。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

10、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的话表明了什么?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段导读:第16自然写廉颇想为难蔺相如,蔺相如借病躲让。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躲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11、,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怎样理解蔺相如这段话的意思?段导读:第17自然段写蔺相如躲避廉颇的原因。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负荆请罪反映了

12、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段导读:第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为顾全大局避让他,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小故事。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理屈、示弱、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3.按故事内容的不同给文章分段。1.战国末期七国并立的地图。2.“和氏璧”的图片。3.一张古乐曲的CD。一揭示课文题目,引发兴趣1.齐读课文题目,让学生交流查阅的有关将相

13、和这个故事的资料。2.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把课本打开,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诺”读nu,不要误读成ru。“怯”读qi,不要误读成qu。“召”读zho,不要误读成zho。2. 指导学生认清字形。(1)“璧”与“壁”形近,“壁”是熟字,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2)“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老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记住字形。3.学生互相解词。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

14、课指和氏璧。和氏璧:指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能耐:技能;本领。负荆请罪: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三小声地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同时思考课文共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学生甲:“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老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

15、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四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出示地图和图片并配乐播放)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的。“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的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