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45138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基础知识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基础知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宇宙的银河星系中的太阳系,地球的形成,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地

2、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 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地球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又称子午线。 经线的特点: 1、是半圆 2、长度相等 3、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的划分:从0(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书写方法:北京:东经116 或116E,东、西半球的划分,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二、经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的特点: 1、除极点外,皆是圆; 2、赤道最长,往两级纬线圈越来越小,两级为点; 3、所

3、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 4、纬线指示东西方 纬度的划分:赤道0,南北极点90 纬度的书写方法: 北京:北纬40(或40N),大气层的知识,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它不仅是维持生物因中生命所必需的,而且参与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如水循环、化学和物理风化、陆地上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腐败作用等,各种波动、流动和海洋化学也都与大气活动有关。 地表大气平均压力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地球表面包围1034g空气。地球总表面积为510100934平方公里,所以大气总质量约为5.21015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6倍。大气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稀薄,50%的质量集中在30km以下的范围内。高

4、度100km以上,空气的质量仅是整个大气圈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按气温垂直分布对大气分层(热分层),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 m,温度降低06。C。内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在l-2km以下,受

5、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人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二)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knl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

6、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三)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四)热层,从80km到约500km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五)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

7、大气的最外层,该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 地幔 地核,地壳,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

8、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

9、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

10、,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地球上的主要地形,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 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地球上的主要地貌,1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包括谷坡与谷底,其中根据发育情况不同又可细分) 2 风沙地貌:风凌石与石窝、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残球与雅丹地貌 3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斗、槽谷即U型谷、峡湾

11、、刃脊、角峰、羊背石等),冰碛地貌(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 4 冰缘地貌:又叫冻土地貌,包括石河石海、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熔地貌 5 崩落崩塌地貌:崩落崩塌地貌、滑落滑坡地貌、蠕动形成的鳞片地貌和蠕动泥流地貌。 6 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沟、岩溶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峰从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7 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塬梁峁) 8 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边缘海沟、弧后盆地、深海平原、大洋 隆起、大洋中脊 9 海岸地貌:岩岸、沙岸(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生物海岸,主要有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12、),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地球上的主要地貌,(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

13、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着。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

14、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

15、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着。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七)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如中国华北、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

16、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着。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十一)极地苔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