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1535159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高考命题者侧重考查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专制主义制,考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趋势与现实启示。同时也会重点考查古代中国朝贡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重要问题,如明实施海禁政策打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地图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

2、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考生复习备考时应掌握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以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核心主干知识,同时注意横向与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相联系,多角度分析制度演变的社会因素,正确认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其历史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史地理学(与之相对应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理解与运用。真题研究研究一:综合考法 古代中西方的国家治理【典例】(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

3、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

4、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命题分析】注重能力和方法指导以国家治理问题切入,考查“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中外关联”的命题原则强化比较能力通过对“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比较,强调“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力、自尊心,体现了高考历史的育人功能凸显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5、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答题规范】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来源*:中国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来特点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

6、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考法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典例1】(2020全国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命题分析】命题视角通过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的问题,扩大了考查知识面,拓宽了教材内容注重能力素养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选项分析A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

7、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B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C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D项,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典例2】(2020全国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命题分析】命题视野宽以“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

8、制”为切入命题,而这一现象在教材中很少涉及能力立意高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素养考查广时空观念: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史料实证: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历史解释:考查“完善科举考试录取程序”。选项分析A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C项,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

9、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D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考法二 : 延展知识的长度(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命题分析】注重时空观念以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宰相祖辈的任官情况为命题材料强化比较能力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社会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延展知识长度从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视野、更可靠的统计数字看科举制的影响选项分

10、析A项,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B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符合题意;C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不正确;D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说法不正确。考法三:挖掘认知的深度【典例4】(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

11、能力强大【命题分析】考查主干知识通过探究秦国能够建成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考查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注重能力和方法指导通过“战国”“秦国”等信息,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引导整合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凸显核心素养考查时空观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政治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深度选项分析A项,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说法错误;结合所学B项,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排除;C项,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

12、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符合题意。考法四:转换思维的角度【典例5】(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命题分析】材料传统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选

13、项分析A、D项,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B项,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C项,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正确。真题研究考向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宗法制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宗法制的内容与影响;另一方面,还会考查宗法制或者宗法观念对后世政治、文化的影响,如家国同构对后世官僚政治的影响,宗法观念对后世祭

14、祖文化的影响等。备考时,注意将宗法制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当下中国社会热点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关联理解。【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考向二:中国古代皇帝制

15、度【考向点评】皇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制度,是至高王权的象征。命题者多结合石碑文、建筑、服饰、印玺等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三公九卿制多结合后世的丞相制、监察制的发展来考查其职能。考生备考应把握三公的职责,特别要结合后世监察制度的演变和今天“反腐倡廉”热点理解御史大夫的职能和作用。【真题2】(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皇帝制度与儒家伦理的关系。A项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从皇帝祭天到官员、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