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1535025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科技文艺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高考命题者对于中国传统科技侧重考查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书、中医等,对于中国文艺侧重考查由贵族文学到平民文学的演变及原、文字书法、绘画、戏曲等。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绘画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考生复习备考时应掌握科技文艺的核心主干知识,同时注意横向与经济、政治、民族、

2、对外关系相联系,多角度分析古代中国科技特点、文艺演变的社会因素。真题研究综合考法 东西方科技比较【典例】(2014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3、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

4、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命题分析】注重能力和方法指导以宋应星、牛顿作为切入点,考查“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体现了“中外关联”的命题原则强化比较能力通过对“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的比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体现了高考历史的育人功能凸显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唯

5、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科技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答题规范】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来特点背景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原因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6、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典例1】(2020全国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图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命题分析】命题视角通过阎立本步辇图考查唐代绘画艺术以及民族关系问题。扩大了考查知识面,拓宽了教材内容注重能力素养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选项分析A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B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7、无关,排除B项。C项,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D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典例2】(2020年天津卷)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命题分析】命题视野宽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切入命题,而这一现象在教材中很少涉及能力立意高

8、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素养考查广史料实证:“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历史解释:考查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选项分析A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B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C项,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

9、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D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典例3】(2018新课标全国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命题分析】命题视角长通过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的问世和发行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科学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因素,从汉代描述到明代,延展知识的长度注重

10、能力素养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本题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选项分析A项,药物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更是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结果,故A项错误。B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药物学著作的发展,或突出国家颁行,或突出国家组织制定,强调的是国家在药物学著作编著中的重大作用,国家推动了药物学著作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C项,药物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并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D项,神农本草经与唐本草完成于宋明理学出现之前,不会与宋明理学产生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典例4】(2020全国卷)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

11、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命题分析】考查主干知识通过探究角抵(摔跤),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技艺注重能力和方法指导通过“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凸显核心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深度选项分析A项,材料主要提及秦汉时

12、期的角抵表演,无法体现它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B项,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武帝,从贵族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乃至从汉人到西域人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喜爱,体现了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C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材料还提及到秦二世,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变为民间竞技,不是劳作技能,排除D项。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典例5】(2019新课标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

13、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命题分析】材料新颖以荆楚民间“牵钩之戏”作为切入点,考查唐代“拔河”比赛角度新颖考查唐代积极进取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呼应热点考查学生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家国情怀等选项分析A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B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C项,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

14、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D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真题研究考向一 中国传统科技【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中国传统科技的考查,重点把握农耕文明与传统科技的关系,理清传统科技的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等。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传统科技的概况;另一方面,还会考查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对比,把握东西方科技特点等。备考时,注意将百家争鸣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关联起来理解。【真题1】(2018年浙江卷)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 BC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指南针对航海意义重大,故正确;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错误;“彻底放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宋代成为丝绸之路的畅销品,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