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27234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精讲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经营高负债率、高风险性以及受到严格管制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原则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几个方面的统一。通常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资金安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这又称为“三性”目标,“三性”既“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按照经历的过程,分为资产管理思想阶段,负债管理思想阶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思想阶段,资产管理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思想-商业贷款

2、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三种主要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 中心思想: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故要重点管理资产,1. 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银行经营的首要宗旨是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确保不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的是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背景:商业性贷款理论产生于商业

3、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经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以商业周转性流动资金为主。此外,由于金融机构管理水平较低,还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发生清偿危机时给予救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更强调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并不惜以牺牲部分盈利性为代价。在这种金融市场很不完善、融资渠道和资产负债业务单一的历史条件下,银行在经营实践中找到了保持资产流动的理论依据,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评价: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思想为早期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与稳健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提出银行资金的运用受制于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并强调银行应保持其资金来源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银行经营

4、的安全性。 局限性:首先,这一理论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的相对稳定性,即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余额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是将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很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其次,这一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此外,它还忽视了贷款自偿性的相对性,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便是有真实票据做抵押的商业性贷款,也会出现缺乏偿还性的情况,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2. 转移理论,转移理论又称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满足存款

5、支付时,把证券迅速而无损地转让出去,兑换成现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背景: 转移理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评价: 转移理论沿袭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但突破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对银行资金运用的狭窄局限,扩大了银行资金组合的范围,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局限性:它对银行短期资产的变现能力缺乏全面认识,从短期证券自身的变现能力考虑得多,而对短期证券变现的外部环境考虑得少。实际上,在经济危机时期或在证券市场不旺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顺利地通过出售证券而保证资产的流动性,近而影响盈利性目标的实现。,3. 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

6、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它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范围。这一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将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发生坏帐或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如果将来的收入有保证,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以按期收回,保证其流动性。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资金总库法 又称资金汇集法,或者资金集中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由银行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或称作资金总库,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将其按照资产流动

7、性的大小进行梯次分配。 一级储备 二级储备 各类贷款 长期证券 固定资产,资金总库法示意图,优先顺序,评价: 资金总库法是不管资金的不同特征,在资产分配时只服从于银行的经营重点和管理目标,即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利性。 局限性:没有全面考虑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内在联系,它反映的资产负债关系是粗糙的,只强调资金分配的先后顺序,缺乏一套具体的计算资金投放规模与结构比例的方法,尚未认识到资金结构与负债结构对称的重要性。,资金分配法 又称资金配置法、资金转换法。这种理论认为,资产的流动性和分配的数量与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也就是按照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

8、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去。,资金分配法示意图,由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要求最高,周转速度最快,因而主要分配于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少量用于短期贷款。 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稳定性较好,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主要用于二级储备、贷款及长期证券投资。 股本的流动性最小,资金周转速度为零,主要用于发放长期贷款及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评价: 资金分配法的优点: 它减少了投资于高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它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两个尺度将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

9、起来,使两者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致,相对于资金总库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缺陷: 由于它把资金周转率而不是把存款变化的实际情况作为流动性的依据,造成了高流动性需求而影响了银行收益;此外,它将资产和负债视为互不联系的独立个体,将流动性的取得完全局限于负债方面,将资金运用的项目全部作为完全不流动的资产,这在实践上也束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线性规划法 是在管理理论和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该方法是求得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值最大(小)化的一种方法 。 建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变量 确定约束条件 求解线性模型,假设某银行有5000万美元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可用作贷款(

10、X1)和二级储备即短期债券(X2),贷款收益率为12%,短期证券收益率为8%,存款成本忽略不及。再假设银行管理短期资产的流动性标准为投资资产的25%,即短期证券与总贷款的比例至少为25%。用线性规划法,求解银行的最佳资产组合。 解:首先确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定义 Max(Y)=0.12X1+0.08X2 利润目标 约束条件 X1+X2 5000万美元 总资产负债约束 X2 0.25X1 流动性约束 X1 0与X2 0 非负约束条件,下面以直观的几何图示来表示,见下图所示: 单位:万美元,短期证券X2,贷款X1,目标函数表示了各种盈利性资产对银行总盈利的贡献。图中,目标函数表现为一条常

11、数利润线,给定Z函数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产生同样收益的贷款和短期证券的不同组合点。第一个约束条件X1+X2 5000万美元,表明银行的贷款与短期证券的组合受资金来源总量的制约,可行的资产选择必须在AB线及其下。第二个约束条件X2 0.25X1表明,用来作为二级储备的短期证券必须等于或大于总贷款的25%,以符合流动性标准,因此可行的资产组合应在OD线及其上。第三个约束条件 X1 0与X2 0表明,贷款和短期证券不可能为负数。三角形AOE区域表示满足三个约束条件的所有组合点。,为了确定最佳资产组合,通过反复验证,利润函数Z向右上方移动代表更高的总利润水平。只有在E点,所选择的贷款和二级储备金组合在同时

12、满足了三个约束条件,才能使银行利润最大化,这个点被称为最佳资产组合点。在这一点上,银行资金管理者在短期证券上投资1000万美元,贷款4000万美元,目标函数Z*代表总的收益560万美元。 以上假定的是银行在一组约束条件下单独使用一个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而实际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银行往往要求实现多重目标最优。因此,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的资产管理方法要求银行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该方法只在一些大银行中获得成功,而一些小银行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其运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负债管理思想,负债管理理论(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主张商业银

13、行资产应该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支持资产规模扩张,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激烈竞争 银行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和保持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流动性压力,只有选择负债经营。 金融管制 政府制定了银行法尤其是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使银行界出现了脱媒的现象。 金融创新 1961年花旗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引导的金融创新潮流,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 存款保险制度 加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负债管理的方法: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 是指银行借入资金补足一级储备,以满足存款提取和

14、贷款要求,通过营运头寸调度来保持高收益、低流动性的资产。这个方法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减缓了银行因储备减少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从而缓解了对银行经营带来的震荡。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借不到资金和借入资金成本不能确定等风险。,2.全面负债管理方法 又称纯负债管理方法,是银行通过借入外来资金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的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前提是借入资金具有较大的供给弹性,即市场上有足够的参与者和足够的资金。这种方法的风险是有时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来源,一旦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一些小银行负债管理结构的崩溃。,资产负债管理思想,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

15、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而在此时,电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与管理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早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分别管理银行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的风险,以获得资本性收益为目的。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集中于对冲业务账户风险,扩展为包括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广义风险管理,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组合。 最近,一些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发展其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从控制与资产负债有关的市场风险转变为综合管理业务账户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资产负债综合

16、管理的方法,1.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技术 融资缺口模型 2.久期缺口管理技术 持续期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技术Rate-sensitive Gap Management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由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SL的差额来表示。 即:Gap = RSA - RSL 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相等,就会产生缺口。在计划期内,若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那么银行存在正缺口和资产敏感;反之,若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那么银行存在负缺口和负债敏感。 敏感性比率(Sensitive Ratio,SR)是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率表示。 即: 敏感性比率与缺口的基本关系为:当银行存在正缺口,SR大于1;当银行存在负缺口,SR小于1;当银行缺口为零,SR等于1。,当银行存在正缺口和资产敏感的情况下,如果利率上升,由于资产收入的增加多于借入资金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