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访山记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16510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中访山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吴中访山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吴中访山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吴中访山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吴中访山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中访山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中访山记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中访山记2016年08月05日16:22 来源:文艺报 王巨才在太湖西岸的隐隐冈峦中,有座也叫“华山”的山峰,海拔170米左,右,属苏州吴中区,别称“天池花山”。山与西岳同名,而风光殊异:一隽秀,一雄奇;一典雅,一险峻;一若江南佳丽,一如关西大汉各擅胜场,,各美其美。由西安去吴中,是在清明节前游人较少的时候。朋友心细,安排的住处就在华山脚下。这是一家叫做“花山隐居”的旅舍,面积不大,,总共两层,十多个房间,但布置整洁清爽,室内盆景几案,户外花木池鱼,仿佛一所苏式风格的私家庭院。客人不多,服务员也少,见到的几位,穿着,都如旧时乡下人家,说话也都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旅社没有电视机,没有无线网络,

2、故从早至晚,除黎明时分的风动鸟鸣,整个院子听不到嘈杂的声,音。有这样安静的环境,放松下来,休整休整,品品茶,看看书,翻翻资料,为隔日的寻访做点案头准备,也算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据清代刊印的,华山书,吴中华山自东晋僧人支遁开辟道场,2000余年间,名刹古寺,香火不绝,高僧大德,相率驻锡。又因林壑深秀,泉池清幽,向来为骚,人墨客酬酢雅聚之地,白居易、范成大、黄公望、文征明、王世贞、钱谦益、沈德潜、毕沅等诸多文坛巨匠都曾慕名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之际,更有大批文人士大夫绝意仕进,来这里结庐隐居。他们或滋味经籍、潜沉学问,或寄情山水、诗酒唱和,或皈依佛门、讲经弘,法,给这方著

3、名的游览胜地进一步营造了芬芳馥郁的书卷气息,增添了优雅厚重的文化色彩。我揣想,在环列太湖的众多名山中,华山自唐宋起就有“,东南第一净土”、“吴中第一名山”、“西山第一佳境”的美誉,且至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是与人们踏访历史遗迹、追怀先贤往事的文化情结不无,关系的。游华山,“鸟道”是必经之路。“西当太白有鸟道”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蜀道难。而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一条随形就势蜿蜒而,上未经人为修砌的坎坷坡段。也许是生活在小桥流水间的吴地乡亲走惯里弄小巷,稍遇低丘高坡便心生畏难,望而却步,才有“鸟道凌空步迤逦”、“,悬崖飞蹬不可攀”的浩叹。但说它怪石诡树,参差森立,泉声清越,发如金石,却是真的。特别是

4、那些横亘在道路中间和两旁的花岗岩巨石,不知何纪,何年从山体崩裂下来,或交错叠压,危若累卵,或孑立散处,超然物外,仔细端详,意趣横生,倒不失为一道引人遐想、耐人琢磨的风景。此外,在这,些造型各异、“神态”判然的石头上,每每见有前人的题字镌刻,如“出尘”、“隔凡”、“龙颔”、“吞石”、“邀月”、“且坐”等,落笔简捷,,想象奇特,似在点睛,兼寓禅意,字体多为篆、隶、楷书,皆出自当年僧俗名流之手。其中最醒目的一处,刻有“华山鸟道”四个反书篆字,行笔流畅,,洒脱中略呈怪异,有人解读为意在讽刺朝政的倒行逆施与黑暗腐败。此书作者赵宦光,字凡夫,明万历人,为赵宋王室后裔,与同乡好友朱鹭、王芥,庵以“皆负忠孝大

5、节,并怀高蹈之操”而被称为“吴下三高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携全家筑室先父墓旁,“三十年不入市”,泛览经,史,贯穿百家,精六书,工诗文,著说文长卷六书长笺等数十种,名重朝野,却终生不仕,不沾朝廷俸禄,在隐居华山的士人中颇具代表性。,有人统计,这些镌刻在浑朴原石上的题字,全山至少有100余处,均字迹高古,造语生动,在我看来,不啻为一座散布在山野间的书法碑林,别具,一格。想不到的是,就在我对此热情洋溢、大加赞赏的时候,有朋友从旁指点,对这种“一路奇石皆镌大字而朱涂之”的现象,早在300年前就有人,指责过,认为大煞风景、俗不可耐:“盖山川洞壑之奇,譬见西施,不必识姓名然后知其美。今取天成

6、奇石而加之镌刻,施以丹雘,是黥鼻西子也,岂,非洞壑之不幸乎?”并写诗道:“吴中名胜数莲峰,黥鼻青山怪蘗翁。”这位性情爽直的批评者即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曾孙,与顾炎武同为复社成,员并相互推许的吴中名士归庄。诗中所说蘗翁,名熊开元,原为朝廷命官,以文章、气节著称,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号正志,主持华山寺多年,饶有建,树,常以“华山主人”自称。对归庄等人的责难,他也有专文申述,虽旁征博引,辩驳有力,但毕竟都是饱学儒雅之士,语言平实,分寸得体,不伤和,气。300年前华山隐士之间这场“凿字涂丹”是耶非耶的切磋争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不了了之。但它对我们今天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

7、不无启示。毫无疑义,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很强的主观性,同一事物因各人经历、学养、情趣、价值取向的差别而会有不同的感,受。但“美”是客观的,其主要属性应是单纯、真实、自然。真即美,美即真。自然之美高于一切,“地球不需要人为的珠宝为她增添娇艳”(西谚),。那种怀着功利意图,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弄虚造假、乱拆乱建、破坏自然风貌、损毁文化遗存的行为,结果必然是佛头着粪,扫人兴致。这样的例子当,下屡见不鲜,尤需引以为戒。由鸟道一路上行,过凌风栈、礼佛坪,不远处便是康熙、乾隆皇帝曾经巡幸瞻礼的翠岩寺。华山作为苏州著名风景胜地,,又集中了那么多声名远播、广有影响的知识精英和政治遗老,这两位对汉文化衷心推重,并以杰出

8、的文治武功开创康乾盛世的有为之君,在他们督导,工作、体察民情、安抚百姓、宣恩示威的南巡日程中,是不会落掉这个地方的。以巡游为名,广泛接触、联络地方士绅和宗教、文化界高人,是他们致,力消弭满汉对立、促进民族团结常常采用的得体而自然的方式。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皇帝视察姑苏,曾传旨要巡幸华山,并召见翠岩寺,和尚晓青禅师,但因山道崎岖,天阴苔滑,未能成行。他在行宫召见晓青时,见其果然学养深厚,遂命即兴赋诗记感。这晓青虽年过六十,但自幼博闻,强记,文思过人,略一沉吟,提笔写道:“翠华临幸万方春,草木恩沾雨露新。岩壑岂能逃至化,白头犹得奉金轮。”康熙帝见此,自是欣喜不已,除,赐以宝炉、宝瓶、香

9、盒、香簪之外,也当场题诗一首,抒发了“欲向花山涧壑行,春云又变晓阴晴”的遗憾。为表达对这次“九霄忽降,玉露深恩”的,竭诚感戴,晓青在康熙离开仅一月之内,缮写绫字20幅,金素扇11柄,文集1套,语录、诗稿两套,派徒弟昼夜兼程,送往朝廷。此后,又作恭和,御诗100首。虔敬之情,一至于此。第二年,晓青和尚于华山圆寂,终年62岁。这是否与那次觐见的劳累与激动有关,因并无确证,只能任人推测,,惋叹。10年之后,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驻跸姑苏期间,仍不忘那座潜隐了大批江南才俊的“就隐之山”。四月初三,巡游成行,一路见闻,令,他欢欣无比,心情大好,有题诗为证:“警跸来初地,青山鸟道深。风生松涧合,云暗石苔侵。

10、静昼飞闲蝶,余春噪晚禽。空留支遁迹,物外托宸襟。,”在翠岩寺小憩时,又应主持敏膺奏请,追封当年接见过的晓青“高云禅师”谥号,并赠给敏膺金刚经一卷,为寺庙题写“翠岩寺”和“闲起溪云,下,诗清山雨归”等匾额联语。对于这种宠遇,敏膺等一众佛门弟子自然是感激涕零,过后,和晓青一样,敏膺连作恭和御制诗二十首,里面多有,“山色晴初丽,红云紫气深”、“圣王垂顾盼,草木展芳襟”之类的虔敬感戴之辞。而这种收复人心的效果,正是康熙皇帝不惜舟车劳顿,一再巡游江,南、礼贤下士、广布恩泽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又过半个世纪,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这位时正盛年、意气风发的帝王循着祖父足迹来到华山,舍舆跨,马,挥鞭驰逐,“登峰造极

11、览全吴”,“高矗青霄俯太湖”,“处处仰昔踪,起爱复起敬”,写下多首仰怀乃祖宸章、抒发豪情逸兴的诗作,并亲赐方,丈谛信为“高云禅师四世孙,住持华山翠岩寺”。一处山脉,一座寺庙,与朝廷、皇室有如此持久密切的渊源交往,其地位之特殊,声名之显赫,自不,难想象。山川陵夷,世道沧桑。翠岩寺自万历甲申年(1584年)创治殿舍,后增扩倾圮,几度兴废,现有规模不显宏大,但布局规正,气象肃穆,。山门由民国时期“代总理”李根源先生书额。这位辛亥元老于清末创办云南讲武堂,培养了包括朱德、叶剑英在内的大批革命将帅,抗日战争中又以,一纸气吞山河的告云南父老书振奋全国,息隐苏州期间对保护地方文化古迹多有建树。有道是江山也要

12、名人扶,寺额请他题写,也是用当其人,堪,为古寺增色。走进山门,院子里粉墙苍壁,旧迹斑驳,古藤老树,生机犹然,只是那些佛殿僧舍,年代并不太久,一问,是“文革”后移位重建的。原,先的大殿遗址仍在,高高的台基上几根雕镂精美的粗重石柱横架竖立,看上去直如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残迹;注目凝望,总能触发人们纷繁的感想和深沉,的思索。对此,同行的朋友交口称赞,说能把这些柱石原地原样保留下来,就足见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眼界不俗,应算得一大功德。出翠岩寺,越过,当年僧众为迎接康熙帝而于一夜间突击修凿的五十三级蹬道,便到了华山最高处的莲花峰。峰以山巅巨岩中裂、状如莲花而得名,攀援至顶,远眺太湖,孤帆远影,烟波浩渺,俯瞰山

13、后天池横浸,翠微深护,骋怀游目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不禁顿生纵浪大化、归隐林泉的妄念。因时已过午,原定的,天池游已来不及,于是抓紧时间,直奔山下的寂鉴寺。此寺紧邻天池,寺内有仿木石构堂殿三处,一曰西天寺,一曰兜率宫,一曰极乐园,为元代至正,年间修建,历经650多年风雨,苍苔旧貌,至今保存完好,则苏州民众良好的人文素养,于兹可见,令人感佩。寂鉴寺旁新建别院一所,名“洗心,山房”,院内林荫如棚,泉水映带,是供香客游人品茶休憩的地方。清明前夕,正是洞庭新茶刚刚应市之时,蒙主人雅意,安排大家在露天茶座稍事休,息,习习凉风中,捧着一杯青翠芳馨的碧螺春,回顾大半天行程中所看景点,似无一处败笔、一事扫兴,更觉口颊生香,神情快慰。这正如观赏一幕唯,美的情景诗剧,那余音缭绕的尾声,尤其耐人品咂、回味。清人黄昌寿在考察游翠岩寺后曾经慨叹:“夫华山开创千余年矣,其间兴废隆替,一系乎,人之贤否?”这无疑是见地深刻、思虑高远之论,但再细推想,天下事系乎人之贤否者,又岂独一山一寺如此说来,这座风光旖旎的吴中名山,又,何尝不是一篇情采丰盈、题旨悠远的经典美文,一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谢谢观赏!,剑王传说 http:/www.bqg5.cc ty12htv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