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15111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观 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唯物史观的发现,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两个转变”: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分三个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2.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3.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及其哲学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人的辩证法思想,并加以系统化。在哲学史上他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和基本规律。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绝对理念,恩格斯在晚年是这样论述黑格尔的巨大功

2、绩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体 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决定了黑格尔哲学必然解体,波恩大学(1835年10月-1836年7月) 柏林大学前期(1836年10月-1838年5月) 1837年2-4月,马克思写了献给父亲的诗册,以庆贺父亲55岁生日。马克思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柏林大学后期(1838年6月-1841年4月)

3、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受黑格尔影响很大,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成为以布鲍威尔为首的柏林“博士俱乐部”的成员,马克思开始站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思考问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从1839年开始,马克思开始准备博士论文,直到1841年3月底完成,他的思想获得了较大的深化和完善,具有里程碑的性质。,1841年,马克思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申请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4月6日寄走论文,4月15日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2.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开始转变) 莱茵报是由莱茵省具有激进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于1842年1月1日创

4、办的,很快就成为德国自由主义思想发表的园地。 马克思1842年4月起开始为其撰稿,同年10月15日接任该报主编 ,直至1843年3月退出,1843年4月1日该报被查封。,第篇,评普鲁土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遏制言论自由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第二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愤怒地讥讽道:拥有森林的是贵族和富人,而捡拾树枝的是穷人,“如果法案的这一条被通过,那么就必然会把许多穷苦人民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做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那么,胜利的将是木头偶像,牺牲的却是人。,第三篇,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莱茵报于1842年12月发表了该报记者

5、的两篇描述摩泽尔农民悲剧处境的通讯,批评政府对农民的悲惨生活置之不理。这引起了政府的不满,莱茵省总督立即指责报道失实,指责莱茵报教唆摩泽尔农民反对政府,并责令作者用具体的事实做出答复。由于记者拒不答复,马克思亲自担负起责任,写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对政府的责难进行了驳斥。,3.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完成转变) 1843年马克思又一次深入研究了黑格尔,撰写了5大本的克罗茨纳赫笔记,1927年,苏联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题目发表。,马恩各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标志着二人已经完成了“两个转变”。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6、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第一,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明确提出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 三个“变成”重要思想: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第二,马克思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7、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恩全集中文1版,第1卷,P460.,第三,马克思分析了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一个工业无产阶级,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马恩全集中文1版,第1卷,P467,恩格斯的思想转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的。,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2.神圣家族(1

8、844)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1844.4-6) 第一,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第二,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 A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B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C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的解决。,2.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1844.9-11) 第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性质,阐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马克思在评论法国革命时提出这样

9、的见解:“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 “思想 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恩全集中文1版,第2卷,P152、103。,第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思维和幻想的天国中,而在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第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恩全集中文1版,第2卷,P102。,3.

10、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1845年春) 第一,实践的科学含义。实践是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第三,把实践看作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 第四,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

11、上是实践的 ”,第五,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4.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初步的系统阐述(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第一,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确立新历史观的出发点。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12、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黑格尔:绝对精神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马克思:现实的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马恩选集中文2版,第1卷,P78。,第二,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因素或前提。 第一个因素是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个因素是满足新需要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的繁衍及家庭关系; 第四个因素是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第三,第一次科学表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 人类的物质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

13、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交往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的力量。,分工导致精神与物质的分裂,随着分工的发展,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开始分化,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分裂,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者形成固定的职业分工,意识形态就是独立化的精神生产极其成果。,由于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也必然在思想意识领域占统治地位,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

14、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第四,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证共产主义。 A 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P86.,B 共产主义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是旧的社会分工和阶级消灭的社会,而这均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

15、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

16、或批判者。”,C 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P92.,“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的做法:“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1843年9月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因为“极为相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