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新人教A版必修2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510323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新人教A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新人教A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新人教A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新人教A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1 / 7 3. 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思考 1: 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还有别的条件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吗? 问题:已知直线 l 过 A (3,-5 )和 B( -2,5),求直线l 的方程 解:直线l 过点 A(3,-5 )和 B(-2 ,

2、5) 将 A(3, -5 ) ,k=-2 代入点斜式,得 y( 5) = 2 ( x3 ) 即 2x + y 1 = 0 ( 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 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思考 2: 设直线l经过两点 P1(x1,y1) ,P2(x2 ,y2) ,其中 x1x2,y1y2,则直线l 斜率是什么?结合点斜式直线l的方程如 何?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经过直线上两点P1(x1,y1), P2(x2,y2)(其中x1x2, y1 y2 )的直线 方程叫做直 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 2 32 55 l k ),( 2121

3、12 1 12 1 yyxx xx xx yy yy B(5,0)(2)A(0,5),3);(0,P(2,1),P(1) :两点式方程写出过下列两点直线的: 21 小试身手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2 / 7 讨论: 1、两点式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当直线没有斜率或斜率为0 时, 不能用 2、若点),(),( 222211 yxPxxP中有 21 xx,或 21 yy,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 什么? 例 1: 求过(2,1),(3, 3)AB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并转化成点斜式. 分析:直接

4、代入两点式方程 解: 32 3 )3(1 )3(xy 点斜式( y-1 ) =-4(x-2) 练习 :教材 P97 面 1 题 例 2:已知直线 l与x轴的交点为 A(a,0) ,与y轴的交点为B(0,b) ,其中 a0,b 0 求l的方程 解析:说明 (1) 直线与 x 轴的交点 (a,0) 的横坐标a 叫做直线在x 轴的截距,此时直线 在 y 轴的截距是b; 当直线l不经过原点时, 其方程可以化为1 xy ab , 方程称 为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其中 直线l与x轴交于点( ,0)a, 与y轴交于点(0, )b, 即l与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点评:截距式适用于横、纵截距都存在且都

5、不为0 的直线 变式: 1. 求过点 P(2, 3),并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 上题中改为求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方程,结果如何? 例 3: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5,0 ) ,B(3, 3) ,C(0,2 )求 BC所在直线的方 程,以及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3 / 7 解:将 B,C两点代入两点式,得 30 3 )3(2 )3(xy 整理,得: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设 BC的中点为M (x,y) ,由中点坐标公式 2 2 21

6、 21 yy y xx x ,得 M () 2 23 , 2 03 ,即 M ( 2 1 , 2 3 ) 中线 AM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5 2 3 5 0 2 1 0 xy ,整理,得: x13y50 点评:其中考察了线段中点坐标公式,非常的常用,引起重视。 变式:求过点P(2, 3),并且在x 轴上的截距是在 y 轴上的截距2 倍的直线的方程。 (四)反馈测试 导学案当堂检测 总 结反思、共同提高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两点式方程,那么, 直线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在下一 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直线方程的最后一种形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 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7、【板书设计】 一、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定义,形式 二、探究问题 三、典例 例一 例二 例三 (学生爬黑板展示变式练习)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3.2.1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导学案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4 / 7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点斜式和两点式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用点斜式来解决两点确定一 条直线这个问题。如何得到的呢?特殊化后又得到另一种形式,截距式。明确他们的适用 范围? 二、预习内容 思考 1: 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还有别的条件可以确定

8、一条直线吗? 问题:已知直线 l 过 A (3,-5 )和 B( -2,5),求直线l 的方程 解: 上述直线方程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学习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思考 2: 设 直线l经过 两点 P1(x1 ,y1) ,P2(x2,y2) ,其中 x1 x2,y1y2,则直线l 斜率是什么?结合点斜式直线l的方程如何? B(5

9、,0)(2)A(0,5),3);(0,P(2,1),P(1) :两点式方程写出过下列两点直线的: 21 小试身手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5 / 7 讨论: 1、两点式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 2、若点),(),( 222211 yxPxxP中有 21 xx,或 21 yy,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 什么? 例 1: 求过(2,1),(3, 3)AB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并转化成点斜式. 练习:教材P97面 1 题 例 2: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a,0) ,与y轴的交点为B(0,b) ,其

10、中 a0,b 0 求l的方程 解析: 说 明(1) 直线与 x 轴的交点 (a,0) 的横坐标a 叫做直线在x 轴的截距, 此时直线在 y 轴的截距是b; 解: 变式: 1. 求过点 P(2, 3),并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 上题中改为求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方程,结果如何? 2. 求过点 P(2, 3),并且在x 轴上的截距是在y 轴上的截距2 倍的直线的方程。 例 3: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 5,0 ) ,B (3,3) ,C (0,2 )求 BC所在直线的方程, 以 及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反思总结 直线的两点式是怎么来的,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经过特殊化后得到

11、截距式,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截距。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6 / 7 当堂检测 1. 2. 求经过点P(-5 , 4) ,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3. 已知直线l经过点 P(1,2) ,并且点 A(2,3)和点 B( 4,-5) 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求 直线l的方程 . 4 过(1,2)并且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有几条?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已知三角形ABC的顶点坐标为A(-1,5) 、B(-2 ,-1 ) 、 C(4,3) ,M是 BC边上的中 点。 (1)求 AB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 2)求中线AM的长( 3)求 AB边的高所在直线方程。 b表示.kx可以用yD.经过定点的直线都 1表示; b y a x 都可以用方程C.不经过原点的直线 )表示;y)(yx(x)x)(xy都可以用方程 (y )的点的直线y,(xP),y,(xPB.经过任意两个不同 )表示;xk(xy方程y )的直线都可以用y,(xA.经过定点P )题是(下列四个命题中的真命 121121 222111 00 000 2014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3.2.2 直线的两点式 方程新人教 A 版必修 2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