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02351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单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本节重要概念: 分封制 宗法制 诸侯 禅让制 王位世袭,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原始社会: 禅让 制“公天下”、“天下为公” 夏商时期: 王位世袭“家天下”、“天下为家”,本目应掌握和了解的几个要点:,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创始王位世袭等制度。 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 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武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

2、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本目应掌握和了解的几个要点:,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分封制其实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里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特点是层层分封,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分封制的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 2、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

3、,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如此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联系,具有积极意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本目应明确的两个问题: 1、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具体体现为“同姓不婚”。,2、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宗法制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等级森严,尊卑有

4、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分封制,宗法制,起源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朝。,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等的设置,地方,侯、伯等的设立,内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结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定义,划分宗族内的嫡庶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节重要概念

5、: 诸侯争霸 皇帝 三公九卿 郡县两级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 2、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五霸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战国七雄” 齐、楚、韩、燕、赵、魏、秦。 “合纵抗秦” “连横亲秦”,4、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

6、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称号的由来 (2)、皇帝制度的创立 其基本内涵有三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a、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b、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在全国始设40余郡,郡

7、下设县。,郡县制全面推行的积极意义,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2、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以下设县,县以下为乡。郡县官吏均由中央政府任免。另外,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的最重要的一级机构。,3、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作用: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

8、上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作用: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 影响: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政派徭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

9、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习延伸,师生互动,共同研讨完成。,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节重要概念: 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行省制度 宰相 三省六部制 察举制 科举制,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承秦制”与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形成“中朝”(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10、,“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汉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同时惩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2、汉武帝和“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见教科书第12页,略) 推恩令在政治上实行强干弱枝,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3、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公元710年,唐睿宗为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设置了节度使,主要职责是掌握地方军政。开元以后,唐政府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

11、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其势力不断扩大,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严重削弱。,4、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5、行省制度的创立及其意义,内容:见教科书13页 略 意义:见教科书13页 略,君主专制的演进,1、宰相: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时期,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相当于丞相。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

12、,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2、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统称三省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户、礼、吏、兵、刑、工”为六部。,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户部 礼部 刑部 兵部 工部,(中枢),(行政),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互相制衡。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

13、和分割宰相的职权,如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4、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有了新发展,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开端,持续约1300多年。 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见教科书15页(略),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约,集体行

14、使相权。如此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以后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二、学习研伸: 1、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2、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课重要概念: 三司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加强

15、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具体表现: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 即:布政司、(一省的行政长官)都指挥司、(一省军政长官)按察司、(一省司法长官),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君相矛盾由来以久,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而且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虽一时解决了君相矛盾,但又造成了政务丛集于自己一身的矛盾。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内阁由此出现,这样有利于加强皇权。,军机处的设立,1、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

16、极改国号为清后,八旗旗主全部封王,八旗总管旗务的固山额真(汉名都统)兼任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称“议政王大臣会议”。史称“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2、军机处,1726年,雍正帝为了筹划西北军事,在宫内设立军需房,以便皇帝直接掌握战情,及时处理军机大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后改名为军机房、军机处,1732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常设机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是简、速、密。诸事皇帝裁决。,本课测评:(参考答案)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