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1497745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临淄区实验小学 穆俊风,.,交流提纲 一、上好心理课的前提 二、心理课与学科课有何区别 三、上好心理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如何设计一节心理活动课 五、心理课的组织实施,.,一、 上好心理课的前提 心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对心理教育工作感兴趣。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是探索和解决人的内在心理问题,过程烦琐、曲折、复杂,没有兴趣难以坚持。 2、身心成熟。包括情绪稳定、心理调适水平较高,对事物有较客观成熟的看法以及健康状况良好。 3、对人真诚。心理老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信赖感,减轻防卫机制,使学生感到被关怀、被尊重、被接纳。,.,4、对事敏感。心理教师有较强

2、的观察力敏感度、洞察力、对事物反应迅速,当机立断。 5、善于沟通。心理教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营造和谐的关系和氛围,使学生有充分的安全感。关系大于教育。 6、宽容友善。有能力控制自已的不良情绪,能以良好的愿望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促使学生发展自已的能力。 7、知识广博。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二、心理课与学科课有何区别,教学方式:学科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心理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教学目的:学科课以掌握知识和能力为目的,心理课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 教学设计:学科课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心理课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和积

3、极性。参与多少,收获多少。,.,教学过程:学科课程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教材,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产生疲劳的消极情绪。心理课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内容,易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情绪。 师生互动: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师生互动较少;心理课要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师生的互动。 教学评价:学科课程重知识评价;心理课重活动过程,评价具有多元性。,.,课例:友谊万花筒,制作“我的名片”;交换名片;交往态度大讨论;用端正的交往态度继续交换名片;姓名大连线。 自我评价: 1、我能精心制作我的名片 2、我很乐意接受同学主动与我交换名片 3、我能态度诚恳、

4、温和礼貌地与他人交换名片 4、我能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赞美表达谢意 5、我能从班级生活的具体事迹中找出同学的优 点,并给予鼓励,.,三、上好心理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个核心 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课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的亲自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两个符合 心理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心理学原理。 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发展危机”,具有重要的正面促进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6岁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因此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否养

5、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这是有关自我成长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大致分为三段: 低年级:入学适应;良好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中年级:智力发展的第二高峰期,学习辅导、促进智力发展(思维和想象);满足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 高年级:抽象概括、归纳记忆能力,认识事物本质属性,为适应初中学习做准备;性格的发展。,.,三个原则 一是团体互动原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运用多种活动模式,增进团体成员互动,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 二是经验分享原则。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交

6、流的安全、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环境中表露自我,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情感体验,分享彼此的经验。 三是助人自助原则。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学会助人自助。,.,四种模式 一是认识模式:这一模式突出“知”,让学生把外在认知内化为自我领悟。(换个角度看问题) 二是活动模式:以活动为主,通过泄、议、导、行,即学生合理宣泄,广泛发表议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行为改变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学会合作) 三是训练模式:以思维训练为主,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四是调控模式:以对学生不良

7、情绪,如情绪冲动、考前焦虑、烦恼痛苦的调节为主,让学生学会情绪调控的方法,学会情绪转化,自信、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挫折和考验。,.,六种活动形式 游 戏 将游戏寓于心理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文明、爱学习、守规则、懂纪律的道理,尤其适用小学低年级 情境创设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角色扮演 通过相关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问卷调查 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增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讨论 是心理活动课中最

8、基本的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 采用小组学习讨论形式,有利于学生交流互动,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立即打开了。小组形式以46人为宜。小组座位应以4人弧形排列、4人圆形排列、6人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方形、扇形、梅花形、散点式、对抗式、鱼缸(内外两圈)式等人际交流互动模式。 辩论会 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在辩论中学生的口才、辩才得以展现,学生的看法、选择判断得以明了,学生的爱好、倾向得以表露,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明辩了是非,是外在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形式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八重八不重 重感

9、受,不重认知, 重引导,不重教导, 重目标,不重手段, 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 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 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 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 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十项操作技术 专注技术:专心、关注 倾听技术:行为、心理 重述技术:换句话说 具体化:帮助清楚表达 引导技术:突出主题、深入剖析 同感技术:设身处地 支持技术:鼓励、尊重 面质技术:直面问题、深层觉察,不等于质问 保护技术:免受心理伤害 自我开放技术:自我暴露、增进信任,.,四、如何设计一节心理活动课,(一)活动课的目的要求 1、至少贯彻一个正确的理念,让学生提高一个新的认识 2、至少解决学生一个困

10、惑、棘手的问题 3、至少让学生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活动课的设计过程,1、确定问题,选定活动主题 2、查找适当的材料 3、组织合适的活动方式 4、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内容 5、合理有序地安排活动内容 6、精心设计教学情境,.,1、确定问题,选定活动主题,(1)表面现象 (2)问题本质 (3)考察问题的原因: A 理念问题 B 习惯问题 C 能力问题,.,2、查找适当的材料,(1)教材及参考 (2)报刊、网络 (3)游戏、歌曲 (4)教师间的探讨交流,.,3、组织合适的活动方式,(1)活动 (2)故事 (3)游戏 (4)角色扮演 (5)猜谜语 (6)讨论 (7)竞赛、抢答,.,4、

11、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内容 1、学习心理活动课程目标,选择好每学期必教的内容。(入学适应、学会交朋友、自我认识、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情绪主人、挫折应对、学会欣赏等) 2、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和人际关系中所遇到的难题,精心设计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排忧解难。(什么事都要告状吗、告别小马虎、做时间的主人、学会说“不”、如何看待起绰号) 3、仔细观察,听取教师、家长的反映,对不良的心理现象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厌学情绪、上网成瘾、易怒情绪等),.,5、合理有序地安排活动内容,(1)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 (2)由彼及此:从他人到自己 (3)由表及里:从现象到规律 (4)由动到静:从活动到思

12、考,.,6、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做到“五精心” 1、精心设计学生们的座位。不同的座位,可以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新颖感也有利于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活动单位,选择不同的座位。(半圆形、圆形、多品字形等,有专门的活动室最好。) 2、精心选取音乐带。让学生随着音乐声进入活动室,做到激情引趣,让学生们像走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营造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气氛。,.,3、在黑板醒目之处精心设计配画的课题板书或者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 4、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形式 (1)注重个人思考,着重落实书面(个人与全体关系) (2)合理运用小组形式:两人组、四人组、六人组,同质组、异质组,挑战、迎战组、不同

13、性别组等等。 (3)建立健全小组活动规则与机制 规则:小组分工、小组纪律、秩序、内容、时间 机制:非批评原则、集体竞赛评比奖惩、经常总结 5、精心设计活动的尾声,给学生留下思考、留下问题、留下余味、留下快乐、留下盼望。,.,五、心理课的组织实施,活动主题 活动理念 活动目的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团体暖身阶段 2、团体转换阶段 3、团体工作阶段 4、团体结束阶段,.,1、团体暖身阶段 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暖身、破冰、活跃气氛、集中精力,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 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 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的注意事项。,.,2、团体转换阶段

14、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选择一种形式呈现问题情景。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3、团体工作阶段 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重点是问题探索。 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 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 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4、团体结束阶段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 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设置富有创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