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95266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导 论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云南财经大学本科生选修课 主讲人:林泉,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作为选修课,教学内容在反映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新进展和实践反馈,并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规律。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着眼于扩大知识面。,教学内容,导论 区位与发展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城市与区域发展 总部经济,区域竞争力 区域创新 要素流动与区域贸易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规划 区域政策,教学安排,课时安排 本课程每周3学时,本学期上课12周,共 36学时 成绩 平时成绩:20

2、% 期中成绩:20% 期末笔试:60%,教材与阅读书目,教材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 2006年第1版 建议阅读书目 见各章后面相关内容,第一章 导 论,教学内容:讲授区域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趋势。 学习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熟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了解: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状况与趋势 学习重点: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趋势,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

3、础,一、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 概念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界定。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经济学: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经济地域单元。 2. 区域的类型 按物质内容划分:自然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划分:同质区域、极化(结节、枢纽)区域。,3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子系统。无数个具有

4、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的区域实体组成区域体系。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国民经济的特点相比较,其差异在于: 第一,国民经济强调宏观性,区域经济强调区域性; 第二,国民经济强调战略性,区域经济在强调战略性的同时强调不平衡性; 第三,国民经济强调政策性,区域经济强调政策性的同时更强调可操作性。,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回答: 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各个区域之间怎样相互联系? 各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何?,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关

5、系,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经济地理学基础,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进行研究。两者从方法和研究本身都在日趋融合。 区域经济学引入了很多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 两者的区别:研究的范围不同,研究是否有地理学基础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相互借鉴。,二、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1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 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区域的概念、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三、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要素禀赋问题、增

6、长极问题、发展差距问题、区域贸易问题、梯度转移问题等五个方面内容。 2 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又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旁侧联系。 3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区域经济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地区发展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研究方法。,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 区域关系理论: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应用工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方案和实施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节 区域经济

7、分析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一、区域经济分析方法论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论是从价值论、科学观、真理观等角度考察区域经济学问题的方法论,其内容包括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或经济世界观的考察,认识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的方法,看待空间经济活动主体、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者的价值标准等等。,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衡量区域经济活动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来研究分析区域经济现象和处理区域经济问题,将其作为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区域经济活动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达到符合这些标准的状态的区域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

8、研究区域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分析区域经济如何运行及为何这样运行,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效果。,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个量研究方法):以区域单个经济主体活动为视角和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特点是不考虑外在复杂因素而突出个体经济主体运行特征。 宏观研究(总量研究)方法:以区域总体经济为视角和研究对象,在假定制度不变和区域经济个量不变或已知的前提下来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个量间的相互关系。 特点是把握区域经济的总体状况和总体结构,研究结果有助于把握区域经济全局。,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在有关生产要素等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

9、下,对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该均衡状态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进行研究的经济分析方法。它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状态。 动态分析: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经济体系中各个经济变量的连续变动,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动的经济分析方法。它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4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假定所涉及的区域经济变量的自变量为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以观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出现的情况以及均衡实现的条件。 非均衡分析:由于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复杂,不能单纯用均衡与不均衡解释,要采取历史、制度、社会等因素分析的方法。,5定性分

10、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内在的性质与规律性,即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对所获得的社会经济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以高度抽象为基础,归纳出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再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定量分析:将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有关特征及其变化过程量化,然后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再从对事物量变过程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和揭示经济现象规律。,6边际分析方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应用:确定城市最优规模 分析空间聚集经济规模效益 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7历史分析方法 人们对各种事物、事件、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它们发生、存在的历史条件,

11、考察其历史进程,揭示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分析方法。,8制度分析方法,把制度作为 变量引入经济理论研究中,用正统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用,采用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个假定条件: 1. 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联系 2. 人的有限理性 3. 人的机会主义倾向,9. 结构分析方法,对经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特定研究领域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制度结构。,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

12、0年代,其宗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其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其理论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运输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区域经济学有五大传统:区位理论,城市地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二、区域政策学派,区域政策学派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区域分析之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该学派研究的中心是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学派是区域经济融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区域管理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

13、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区域人口管理、区域环境管理。,第五节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主要包含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 二、资本要素流动问题 三、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问题 四、区域创新问题 五、产业集群问题 六、都市圈与城市群问题 七、区域空间结构问题 八、地区差异问题 九、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十、区域规划问题,一、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劳动力区际流动的两种形式 伴随居住地变动的人口迁移 保持居住地不变而工作地点变动的跨地区就业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二、资本要素流动问题,形成了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利用外资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资本流入已达到相当规模 对外资本输

14、出逐渐增多 利用外资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三、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问题,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两个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前提下部分转移,核心技术保留在发达国家,低端技术和产品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 一般制造业国际范围内整体转移,成熟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同步应用。 对外商投资问题的研究 外商投资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影响 外商投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外商投资对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四、区域创新问题,区域创新研究的内容: 区域技术创新 区域产业创新 区域环境创新 区域空间创新,五、产业集群问题,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新形式 产业集群 新产业区 着重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的研究,强调企业之间

15、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高新技术开发区 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主导形式 研究任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和技术功能的重新定位、技术转让和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转化、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六、都市圈与城市群问题,研究内容: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哪些地方适合、能够建设成为都市圈或城市群 建设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途径 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七、区域空间结构问题,当前存在的空间问题: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破坏环境、破坏资源 实现空间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区域规划要坚持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宏观的规划指导和调控手段的应用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各种

16、用地的比例和布局,同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增加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优化地区的空间结构,八、地区差异问题,目前我国地区差异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地带性差距不断扩大,引发一系列区域矛盾和问题。 针对地区差异,要统筹区域发展,即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解决各类区域问题,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促进各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九、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 直接目标:城乡一体化 最终目标:城乡协调发展,建立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保持国家长期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 基础:经济存在互补性 原则:互利互惠 表现:区域空间形态、市场、产业、交通、信 息、制度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十、区域规划问题,区域规划解决区域发展方向、定位、结构、布局和政策等问题,勾画地区发展宏观蓝图,把握地区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发展中的调控。 区域规划的特点:解决发展的实施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区域规划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