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一体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95253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一体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一体化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在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二、区域经济集团的特征,成员资格的区域性 内部的开放性 对外的排斥性 利益的放大性 协调和合作的非强制性 平等互利性 利益不均衡性,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按一体化的程度划

2、分: 优惠贸易安排(低级形式)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优惠贸易安排,各成员国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优惠的关税,但各成员国仍各自保留原有的关税制度与结构。,优惠贸易安排是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东南亚联盟基本属于此类形式。,(一)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壁垒被逐步取消,在理论上最为理想的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不准许设置对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歧视性关税、配额、补贴或管理障碍。但是,每一个国家可以确定其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这样,成员国之间对来自非成员国的产品的关税或其他壁垒会有很大的差

3、别。,特征: 一体化组织内部的自由贸易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局限性?,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例子是1960年由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芬兰在1961年也加入了该协定)等国倡导建立的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1993年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2001年11月5日,我国总理朱镕基倡导十年内形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属于此列。,(二)关税同盟,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

4、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规定成员国之间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强调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不像自由贸易区那样,只是相互之间取消关税,而不作权利让渡。因此,关税同盟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比自由贸易区大,已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 局限性?,(三)共同市场,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四)经济联盟,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

5、n)是指在成员方之间不但废除了贸易壁垒,建立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进口关税制度,实现了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方还制定和执行了许多共同的经济政策,并采取某些统一的社会政策和政治纲领,从而将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经济联盟的主要特征是成员方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些超国家的机构(如议会和中央银行)开始出现并行使职能。,(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完全的经济一体化(Perfectly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成员方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

6、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它是最高形式的区域一体化形式。 目前还未形成标准的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是形成一个类似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 从结果上看,完全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邦联制,其特点是各成员方的权利大于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如今后的欧盟。二是联邦制,其特点是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成员方的权利。联邦制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类似于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及特点,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经济的影

7、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影响,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成员国及区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成员国的主权相应受到约束,(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影响,消极的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相互促进:初级阶段 相互影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共生关系:相互促进,积极的方面,贸易转移 贸易保护 投资转移,收入溢出效应 科技扩散效应,WTO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外的关系 对区域一体化的审查监督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安排,区域一体化是世贸组织在现实条件下不得不

8、接受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并希冀其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决定了世贸组织会允许区域一体化的存在,同时尽量避免和防范其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造成损害。,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区域一体化的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贸易所要达到的自由化程度。 一般要求区域一体化成员对彼此间的贸易尽可能广泛地取消关税措施、国民待遇限制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实现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外的关系,为区域一体化安排建立一定的约束,防范区域一体化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 该同盟或该协议的参加方对未参加同盟或协定的缔约方的贸易所实施的关税或其他贸易规制,在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未建立同盟或未达成协定时各组成领土所实施的关税和贸易规制

9、的一般限制水平。,对区域一体化的审查监督,世贸组织成员有义务将其所参加的区域一体化协定通知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对区域一体化安排进行审查和监督。 区域一体化所产生的争端的解决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其他相关措施为后盾和保障。,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决定允许为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偏离最惠国待遇原则 特别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彼此间作出优惠安排。,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大市场理论 协议型国际分工理论 工业偏好理论 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集体贸易保护),(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贸易扩大 其他效应,1、贸易创造,贸易创造的利得由生产

10、效应与消费效应两部分组成。同盟建立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关税同盟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伙伴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所取代,两国之间本来没有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这是伙伴国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关税同盟成立前 AB国关税同盟成立后,贸易,2、贸易转移,同盟成立之前,一成员国从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第三国进口产品。同盟成立后,由于关税的差别,该成员国改为从伙伴国进口。而伙伴国的生产成本与效率都低于第三国,所以贸易转移会使资源向无效率的方向配置。,关税同盟成立前 AB国关税同盟成立后,贸易,贸易,自由贸易,对BC两国的产品征税,AC两国结盟贸易创造关税同盟,A

11、B两国结盟贸易转移关税同盟,3、贸易扩大(促进出口),由于成立同盟,使国内的产品价格降低(包括免税的因素),该国就可能扩大需求,而增加从伙伴国进口产品。,4、其他效应,减少海关行政开支 抑制走私 提高谈判实力,对关税同盟静态效应的总结,关税同盟建立以前关税水平越高,建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差异越小,贸易转移的损失越小 成员国的生产效率越高,贸易创造效应越大,建立同盟后社会福利水平越可能提高 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出口品的进口需求弹性越低,非成员国对成员国进口品的出口供给弹性越低,则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非成员国对成员国

12、出口品的进口需求弹性越低,对成员国进口商品的出口供给弹性越低,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可能性越大,成员国对外关税越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资源重新配置的利益越大 同盟成立前成员国的贸易越大,或与非成员国的贸易越小,同盟成立后的贸易转移越小 一国国内贸易比重越大,对外贸易比重越小,参与关税同盟的获利越大 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竞争性越大,互补性越小,同盟建立后的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获得经济规模 刺激投资 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要素流动性 加速经济增长,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强化,专

13、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因为要素的流动使生产集中,产生垄断而降低效率。,2、获取规模经济,自由市场扩大,可以获取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利益。但规模扩大也可能产生规模效益递减。,3、刺激投资,同盟建立后,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新的厂商增加投资,还会吸引关税同盟以外的国家的厂商,为避免关税而到同盟内投资设厂。 但也有人认为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彼此侵占对方的市场,一国由于进口增加,进口替代业受到不利的影响,遭受贸易创造效果打击的产业将会减少投资。第三国到区域内投资,也会减少区域内的投资。,4、促进技术进步和促进竞争,同盟建立后,市场扩大,竞争加激,投资增加,生

14、产规模扩大等因素,均促使生产厂商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发展计划,导致技术不断革新。,5、提高要素流动性,其实这也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上五个方面,会加速同盟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二、大市场理论,该理论用于分析共同市场效应 其核心是,共同市场导致市场扩大,促进成员企业竞争,达到资源重新配置,获得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大市场理论的缺陷,大市场理论所强调的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累积的动态过程,不一定要通过共同市场的形态才能完成。只要企业家的经营方式,从保守的消极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样可以实现。 即使不组成共同市场,只要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也可取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而且就市场规

15、模的大小而言,世界性的自由贸易,远远大于区域性的共同市场。,三、工业偏好理论,工业偏好理论是从工业生产和工业品贸易(即资本品贸易而非消费品)的角度来解释一体化,遵循的是比较利益的思路。 主要观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偏好,对工业产业的偏好促使这些国家以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来保护工业生产,如高关税、出口补贴、奖出限入政策等,若两个工业偏好的国家结成关税同盟等经济一体化后,地区间的国际专业分工形成,通过互惠贸易而扩大本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一旦享受到这种福利后就越能提高同盟的工业偏好倾向,两国的一体化程度就越紧密。,四、协议性分工理论,日本学者小岛清用“协议性分工”(

16、Voluntary and Cooperative Specialization or Agreed Specialization)来解释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他认为,国际分工划分为L-N型分工、L-C型分工以及N-C型分工。L-N型分工以不同自然要素的禀赋为基础。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使竞争性贸易的不稳定性经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尽可能达到稳定。各国根据“协议性分工原理”彼此放弃一些利益,并建立在互相获得规模经济好处的基础上,其实质是国际经济中的妥协性行为。达成协议性分工要求一定的条件,按小岛清的理论发达国家属于具备容易达成协议条件的地区。,如图所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A国和B国各自生产X、Y两种产品,C1、D分别表示A、B两国生产X产品的成本,F、E1分别表示A、B两国生产Y产品的成本。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受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X产品和Y产品的生产量都很小,导致成本很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后,假设X产品全部由A国生产,B国把XB量的国内市场提供给A国;Y产品全部由B国生产,A国把YA量的国内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