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75759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病虫害前四目讲座PPT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病虫害防治,第六组,.,2,直翅目,体小型至巨型,体长4115毫米,仅少数种类小形。口器为典型咀嚼式口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上颚发达,强大而坚硬。 触角长而多节,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锤状。复眼发达,大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少数种类缺单眼。 前翅狭长、革质,停息时覆盖在体背,称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宽大,停息时呈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翅脉多平直。 前胸特别发达,可活动,前胸背板发达,常向背面隆起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 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部分种类前足胫节膨大,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适于掘土,多数种类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

2、虫、蟋蟀、螽斯)均是不完全变态。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左、右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蝗虫)。发音主要为了招引雌虫。雌虫不发音。,.,3,1.蝗科,1.蝗科 体细长,光滑,颜面倾斜,触角剑状,无前胸腹板突,后足腿节中区具羽状隆线,后足特化为跳跃足。前翅翅末不尖削。植食性,许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产卵器凿形,卵以卵囊的形式产在地下。,.,4,2.螽斯,触角长过身体,产卵器发达,刀或剑状,跗节3-4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螽斯跗节4节,产卵器为马刀形、剑形或镰刀形。翅一般发达,但也有短翅型或无翅型。螽斯的尾须一般短。一般为植食性,

3、少数为肉食性。卵产在植物体内,.,5,3.蟋蟀,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油葫芦 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6,4.蝼蛄,前足开掘足,触角30节以上,但短于身体。跗节2-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无发音器,产卵器退化 蝼蛄为土

4、栖昆虫,前足开掘足,胫节宽,具4齿,跗节基部2齿,构成开掘足。后足腿节不发达,不适合跳跃。产卵器不发达,但尾须很长。1-3年发生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7,4科对比,蝗虫与蟋蟀:首先蝗虫和蟋蟀的跳跃足都发达,但蟋蟀的触角长于身体,而蝗虫的短于身体,蝗虫的产卵器为锥状,蟋蟀产卵器为矛型。并且蟋蟀尾须长,蝗虫没有。 蝗虫与蝼蛄:蝼蛄的产卵器退化,而蝗虫的产卵器为锥形,且蝗虫有翅,蝼蛄则无。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蝗虫的后足为跳跃足。 蝗虫与螽斯:蝗虫触角短于身体,螽斯触角长于身体,螽斯产短器为马刀型或剑型,将卵产于植物组织中,蝗虫的产卵器为锥形,将卵产于地下。 蟋蟀与螽斯:蟋蟀的尾须长,产卵器

5、为矛状,且跳跃足发达,而螽斯的后足不发达,且产卵器为马刀型,无尾须。 蟋蟀与蝼蛄:蝼蛄的产卵器退化,而蟋蟀为矛型产卵器。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蟋蟀的后足为跳跃足。蟋蟀触角长于身体,蝼蛄短于身体。 螽斯与蝼蛄:螽斯触角长于身体,产卵器为马刀型,将卵产于植物组织间,后足为跳跃足。蝼蛄产卵器退化,将卵产于地下,前足为开掘足,触角短于身体。,.,8,蝗虫,蟋蟀,蝼蛄,螽斯,.,9,2.半翅目,半翅目也叫异翅目。此类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虫、臭虫、臭板虫。属昆虫纲、有翅亚纲、不完全变态。世界性分布,少数为肉食性。大多数为植食性,为害农作物、果树、林木或杂草,刺吸其茎

6、叶或果实的汁液,对农业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它是昆虫纲的一个较大的目。通称为“椿象”。刺吸式口器,前翅前半多成骨化成半鞘翅的昆虫。身体由小型至大型不等,体形,体色均多样。身体含有臭腺(成虫的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内侧,若虫的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用。卵产于物体表面。 常见的大科有:蝽科、缘蝽科、长蝽科、网蝽科、猎蝽科、盲蝽科等。,.,10,两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34节,但与同翅目所不同的是喙基部白头的前方伸出。 触角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少数种类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

7、,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 蝽类多数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多种植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汁液,有些种类还可传播植物病害。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这是本目的主要区别特征。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重要的害虫天敌。,.,11,1。蝽科,小型至大型,多为椭圆形,背面一般较平,体色多样。触角5节,极少数4节。有单眼,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喙4节。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臭腺发达。蝽科是半翅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由于体现较大且多营暴露生活,因而

8、为人所熟知。生活在植物上,大多为植食性。喜吸食果实或种子,也吸食植物汁液,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常见的有谷蝽、稻绿蝽等。,.,12,2.网蝽科,小到中型。体多扁平,有相对宽平的前翅,体色缺乏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及前翅遍布网格状棱起所组成的花纹,极易识别。 生活在植物上,多栖息于叶片反面,若虫尤其如此。也有的种类生活在树皮缝隙、地被物间及苔藓层下。全部植食性,少数能形成虫瘿。 危害特征:在叶背生存,会留下铁锈色排泄物,和虫蜕。叶变出现失绿色白斑。,.,13,3.缘蝽科,到大型。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体呈黄、褐、黑褐或鲜绿色,个别种类有鲜艳的花斑。常分泌强烈的臭味。触角4节,喙4节,有单眼,翅的膜片

9、上有8-9条脉。全部为植食性,吸食寄主的汁液,尤喜吸食花果。许多种类对作为造成危害。,.,14,4.盲蝽科,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大多数无单眼,身体相对柔弱,足常易断落。前翅常折叠,膜片上只有1大1小两个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本科为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约10000种,广泛分布。多生活在植物上,行动活泼,善飞翔,喜食植物的花果。部分类群捕食蚜虫、螨类等小动物及虫卵。,.,15,5.猎蝽科,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小型至大型,体

10、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16,6.花蝽科,小型,椭圆形,背面扁平。触角4节。喙4节,第2节极短小,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无封闭的翅室,翅脉很少。生活在植物上,多见于花朵、树皮、叶腋、球果的果鳞下等处。部分种类在地被物和动物的巢穴内生活,主要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蚧壳虫、蓟马、木虱等小动物。常见的有小花蝽、原花蝽等。,.,17,蝽,网蝽,猎蝽,花蝽,盲蝽,缘蝽,.,18,等翅目,翅目中小型的社会性昆虫。腹部柔软,触角念珠状,翅膜质狭长,两对翅相似,尾须一对。通称白蚁或螱。在昆虫中,它们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进化系统上与暃蠊近缘。白蚁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 分为生殖型和非生殖型。 生殖型分为蚁后蚁王,生殖蚁 非生殖分为工蚁和兵役,.,19,.,20,缨翅目,缨翅目昆虫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形,长05一14mm,一般为12mm。口器锉吸式,左右不对称。翅狭长,具少数翅脉或无翅脉,翅缘扁长,有或长或短有毛。也有无翅及仅存遗迹的种类。缺尾须。渐进变态。一般吸取植物汁液,为害禾谷类、棉花和烟草等,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是大害虫;也有少数肉食性种类捕食蚜虫和粉虱,是益虫。,.,21,/10/29,.,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