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74618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疾病监测和处置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8/8,.,1,部分传染病监测和处置,2019年1月,2020/8/8,.,2,麻疹监测和处置,2020/8/8,.,3,麻疹病毒的致病和免疫性,经呼吸道传播,绝大多数易感者有症状。 具有极低水平抗体者再感染表现为显性感染,具有低水平抗体者再感染表现为隐性感染。 无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免疫持久性相同。 麻疹病后较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免疫力更持久。 感染后2周IgM达高峰,46周IgG达高峰,病后多年仍保持较高水平。,2020/8/8,.,4,麻疹流行病学,宿 主: 人类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麻疹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

2、话等飞沫传播,偶可通过刚被鼻咽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者可以发生再感染 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发病高峰。 传染性: 麻疹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在疾病潜伏末期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 但在前驱期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 。,2020/8/8,.,5,抵抗力不强 5630min可完全灭活 对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紫外线可很快灭活病毒 对酸不稳定,pH4.5以下可灭活病毒 对乙醚和丙酮均敏感 耐寒、耐干燥,70以下可长期保存,麻疹病毒的理化特性,2020/8/8,.,6,前驱期:2-4天。发

3、热,体温达39-40。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眼结膜炎等。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麻疹临床表现,恢复期: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2020/8/8,.,7,麻疹的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并发症,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90) 原发:麻疹病毒

4、所致巨细胞肺炎 继发:金葡、流感杆菌、腺病毒等 喉炎:易梗塞甚至窒息死亡。 中耳炎,乳突炎:听力减退,可致耳聋或聋哑病。 心肌炎 肝炎 角膜炎(青光眼):失明 肠炎(腹泻) :可引起严重脱水 血小板减少症 脑炎 :麻疹合并脑炎、麻疹后脑炎(发生率为1千)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发生率为110万。 营养不良:继发营养不良,2020/8/8,.,8,麻疹治疗原则,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流行时给予儿童高剂量的维生素A(400,000IU)能明显降低麻疹患者病死率,但不能防止发病。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产生。,2020/8/8,.,9,麻疹预防措施,隔离:麻疹传播途径较难

5、控制,大多数易感者在患者隔离前已受到感染,对患者的隔离只能起到一般的作用。 免疫接种: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可以在短期内预防麻疹,接触者早期注射可防止发病,稍晚只能减轻发病。已接触麻疹病毒6天后注射无效。 自动免疫:我国规定8个月初种,1岁半复种。疫苗免疫的效果从强度与持久性都不如自然感染,一部分可以转阴而患麻疹,而不少人在人工免疫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再接触野毒株获得隐性感染使免疫得到加强。,2020/8/8,.,10,麻疹预防措施,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 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天。对接触者接种麻疹活疫苗或丙球,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

6、。 流行期措施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针对传播途径主要是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空气消毒,重点措施是及早给予一定年龄范围易感者的应急接种,阻断流行 。,2020/8/8,.,11,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20/8/8,.,12,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 实验室诊断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血

7、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临床诊断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2020/8/8,.,13,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监测病例分类 排除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

8、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2020/8/8,.,14,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监测内容 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规定进行报告。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202

9、0/8/8,.,15,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并立即通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标本后,将血清和标本送检表在48小时内送达本地区麻疹血清学实验室。发现暴发疫情时,要快速送检。 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天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或可疑的病例,应在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2020/8/8,.,16,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暴发疫情监测 麻疹

10、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2020/8/8,.,17,流脑监测和处置,2020/8/8,.,1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2020/8/8,.,19,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

11、tidis,Nm) A、B、C等13个血清群。以A、B、C三群最为常见,毒力:CBA 内毒素 自溶酶 抵抗力很弱,病原学-Nm,及时送检,2020/8/8,.,20,临床表现,潜伏期 110天,一般23天 临床分型 普通型(90)(典型)。 暴发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轻型(非典型)。 慢性败血症型。,2020/8/8,.,21,瘀点(斑),2020/8/8,.,22,疾病简介,传染源 病人:敏感抗生素治疗24h后,不具有传染性 病后带菌者 带菌者 人群带菌率20%,提示可能发生流行;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2020/8/8,.,23,疾病简介,传播途径 带菌者和患者咳嗽、

12、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传播。 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3月龄以上婴儿有发病者,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2020/8/8,.,24,二、监测要求,按照卫生部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病例定义 带菌者 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咽拭子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检测阳性。,2020/8/8,.,25,病例定义-疑似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 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症状。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WBC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占80-90%以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脑改变。,20

13、20/8/8,.,26,实验室检查(了解),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加,多在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在8090%以上。 细菌学检查 涂片:取皮肤瘀点处的组织液或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做涂片染色 细菌阳性率约6080%。 培养:取血或脑脊液,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培养。,2020/8/8,.,27,病例定义-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任何一项者 病原学 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检测,可在中性粒细胞内见到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 脑脊液、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 脑脊液、血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检测阳性。 血清学 急性期脑脊液、血液及尿液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 恢复

14、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检测,其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在确定诊断基础上,依据血清群检测的结果做出病原学分群诊断。,2020/8/8,.,28,病例定义-聚集性病例,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 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流脑病例; 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2020/8/8,.,29,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辖区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对

15、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立即送诊,以免延误。同时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2020/8/8,.,30,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脑脊液(CSF) 采集1毫升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保温)、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 抽取病人全血4毫升,其中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 -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保温)、核酸检测 瘀点(斑)组织液标本 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2020/8/8,.,

16、31,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无明显规律,2020/8/8,.,32,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都可排毒,时间可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数月。隐性感染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2020/8/8,.,33,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7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2020/8/8,.,34,脊髓灰质炎临床分型,2020/8/8,.,35,脊髓灰质炎临床分期,2020/8/8,.,36,发病后2年以上,瘫痪肌肉仍 不能恢复即进入后遗症期: 肌肉萎缩 患肢畸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