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469971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师新教材D教学案例(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城市经济学,一、相关知识,(一)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认识 1、对规划的作用: 将政府与市场的两个力量联系起来 帮助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把握政策对市场的引导 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2、学科性质与特点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运行原则分析城市问题和政策,理论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特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空间关系的分析,把空间变量带入经济理论模型 对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一)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认识 3、研究内容 三种经济关系: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外部效应关系。 二大研究内容:基础理论、城市问题,一、相关知识,产品市场,厂商,公众,政府,要素市场,税

2、收,公众,产品市场,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二)所提及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市场经济关系、公共经济关系、外部效应关系 外部正效应、外部负效应 经济人 效用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 边际效用、边际产出 边际效用递减率、边际产出递减率 供求曲线、市场均衡,一、相关知识,二、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一)城市规模 1、为何会形成规模?三个基本原理 生产要素组合原理 规模经济原理 集聚经济原理 2、为何会有最佳规模? “最佳”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与城市规模存在紧密联系 3、如何确定最佳规模? 当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相等时 4、如何调控城市规模? 对负的外部性征

3、税,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 5、是否存在实际的最佳规模? 不存在。,二、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二)城市经济增长与调控 1、什么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 2、经济增长的途径是什么? “外延式”增长:增加生产要素 “内涵式”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3、外延式增长的途径? 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三大要素的特性 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三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替代 是否存在“增长的极限” 4、内涵式增长的途径? 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生产者技能和生产效率,二、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三)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对城市规模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规模 产

4、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2、城市的基本与非基本部门 3、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方法 残差法 区位熵法 正常城市法 最小需要量法 4、不同产业部门的选址和规划 工业 服务业,二、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四)所涉及的主要概念 最佳规模与均衡规模 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 城市的集聚力与分散力 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建设用地增长率 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 资本劳动比、资本密度 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区位熵,(一)土地利用与空间变化 1、地租理论 土地地租是交通通达性和交通成本节约的函数。 地租与规模呈正比,与距离呈反比。 城市的实际地(房)租、地(房)价呈多中心蛛网状。 2、土地利用方式

5、逐步趋向于土地效率最大化,并通过各种功能活动相互竞争最优区位来实现。 3、土地、资本、劳动的替代效应,形成不同空间和区位的土地开发强度。 4、交通是决定土地价格和开发强度的最重要要素。,三、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二)城市空间结构 1、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来自不同功能的竞标租金关系。 各种功能活动对区位的选择来自两个因素: 该活动的区位中心化要求 该活动支付地租的能力 2、城市边界 土地地租与农业土地地租相等时 3、城市空间扩展 人口增长或经济增长 交通的改善或居民收入的上升,R,A,S,H,R,A,S,H,0,R-R 商业 A-A 办公 S-S 居住 H-H 工业,三、城市土地

6、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三)政策、规划 1、我国的土地制度 权属管理是基础。 我国的土地产权关系 所有权的分解: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 不同土地市场的建立 用途管理是核心。 土地用途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空间规划 规划的目的是: 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安排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用地 减小市场的外部效应 2、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房价的差异:区位、环境质量、社区特性 房价与房租:流量市场的建立健全 新房与旧房:住房市场的“滤下”过程 私房与公房:公屋政策 消费与投资:房地产泡沫和房地产税 体制与政策: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三、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四)所涉及的主要概念 地价、地租和贴

7、现率 市场租金梯度线 土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 住房的存量市场和流量市场,三、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交通供求的不均衡性与调控 1、时间不均衡性及其调控 城市交通的供求关系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 调控手段: 价格调控 时间调控 要彻底解决时间的不均衡性是不可能的。 2、空间不均衡性及其调控 集中的需求与分散的供给之间的矛盾 调控手段: 增加供给在特定的方向上增加供给 控制需求通过价格控制或分流需求 如何实现就业与居住的平衡,四、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二)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错位及其调控 1、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错位是导致交通问题的重要原因。 2、调控手段 交通拥堵的成本分析

8、通过货币成本来调控 对拥堵路段收费 征收燃油税,四、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三)城市交通成本特征及公共交通的合理性 1、交通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 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可以相互替代 2、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成本特征 3、公共交通的亏损问题 资源的闲置 外部效应的忽略 4、如何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四、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一)税收效率与土地税 1、公共部门获取社会资源的主要途径是税收 2、政府税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税收的“无谓损失” “单一土地税”理论 3、房地产税 征收形式:静态税和动态税 征收房地产税的作用: 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调控地方发展,五、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

9、,(二)公共品概念与公共品供给 1、公共品的界定 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政府参与供给和管理的物品 2、公共品规模的确定 私人品边际效用曲线与公共品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 实际上是由政府的财政预算决定的,也可通过贷款 近期建设规划应解决相应的预算问题,五、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三)城市政府规模与运作效率 1、“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 “用手投票”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用脚投票”可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即每个政府都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品,给居民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2、如何在城市公共品的供给规划中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有差异的产品?,五、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四)涉及的主要概念 消费者剩

10、余、生产者剩余 税收的“无谓损失” 单一税 公共品 房地产税 用手投票、用脚投票,五、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假设条件的不合理性 均质性 经济人 对效益的追求和对公平的忽视 对差异的忽视 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六、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局限,第二部分城市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一)学科概况 1、研究对象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分布组合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主要任务 从地理空间角度揭示各国、各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组织规律性和预测区域城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我国,研究经济社会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并探讨发展对策,为国家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3、研

11、究方向 研究区域中的城市 研究城市中的区域 4、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 城市问题与对策,(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城市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应用于规划实践。 城市地理学同时广泛运用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政策的制定、城市问题的分析解决等许多领域,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更多的与经济全球化、特定的社会问题与信息技术相联系,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更明显的指导意义。,一、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一)城市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12、 空间开发的演变 (二)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要素 自然条件 交通区位 区域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方式 (三)城市的地理位置 大、中、小位置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交通区位,三、城镇化,(一)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空间类型 向心型与离心型 外延型与飞地型 景观型与职能型 积极型与消极型 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 2、城镇化过程 诺瑟姆的“S”型曲线 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 3、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对数相关关系。,三、城镇化,(二)世

13、界城镇化概况 1、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其重要的特点。 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过程,使亚非广大国家向封建城市和近代城市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转化。 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城市中心由传统的封建国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转移。 2、当代世界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发达国家城市化相对成熟,发展中国家构成全球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大城市迅速发展。 城市带发展迅速。 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在发达国家普遍出现。 发展中国家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四、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一)城市地域空间类型 1、实体地域 2、行政地域 3、功能地域,四、城镇

14、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二)都市区 1、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美国的都市区概念 在1910年提出大都市地区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大都市区(简称SMA),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以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15、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 3、日本的 “都市圈”与“大都市圈”概念 50年代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定义是: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须在10万以上。 1960年的提出的“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物资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四、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三)大都市带 1、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由连成一

16、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作大都市带。 2、戈特曼认为现有的城市带有以下六个: 美国东北部海滨城市带; 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至横滨、大阪城市带; 英格兰城市带; 欧洲大陆城市带; 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四、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四)我国的城镇密集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城市群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它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五、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一)基本概念 1、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 整体性 等级性或层次性 动态性,五、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二)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 1、职能组合结构 划分城市的基本与非基本职能 确定城市的性质 2、地域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