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4608 上传时间:2017-06-1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城新查庄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报告(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矿井概况及年度生产情况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境内,西南距石横镇 4.3 公里,东距肥城市 26 公里,距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17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矿井所处周围区域为两面环山,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向西南开阔的盆地。井田处于肥城煤田西北端。该井田地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内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 13.5,最高气温 39.6(1958 年 6 月 27 日),最低气温-18.5(1953 年 1 月 16 日),最大冻土深度 4.8cm。年平均降雨量 650mm,最高年降水量 1082.7mm(1964 年),最低降水量336.1mm(19

2、89 年),最大日降水量 208.1mm(1973 年 7 月)。历年雨季多集中于 7、8、9 三个月份。最大积雪深度为 250mm,下雪降霜一般在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年平均蒸发量 1738.25mm,最大蒸发量 2381.1 mm(1960 年) ,最小蒸发量 1196.6 mm(2008 年) 。本区多季节风,春秋夏三季以东南风为主,有时转北风,冬季以北风为主,年平均风力 2.8 级。井田内主井、副井、中央风井井筒地面标高均为+73.55m,北风井井筒地面标高为+81.0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72.89m;井田北部(北风井处)的北大留村历史最高洪水位为+80.7m。该矿(原查

3、庄煤矿于 2009 年 3 月 27 日改制成立)由华东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1960 年破土兴建,1968 年 4 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 60 万吨。1972 年与南部中高余小井合并生产,1977 年产2量达到 132.75 万吨,1988 年 10 月煤炭部以煤生字第 720 号文批准查庄煤矿矿井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 150 万吨/年,1988 年动工,2003 年竣工。2010 年生产能力复核为 110 万吨/年。2010 年实际原煤产量 92.6 万吨。2011 年 1-9 月份生产原煤77.2 万吨,全年预计产量 106 万吨。二、矿井灾害因素及安全开采条件(一)主要

4、可采煤层赋存条件及储量该井田范围东以 F3、F 25断层,F 3、F 25之间以地面铁路专用线垂直划分与鑫国公司井田为界;西以 F5断层为界;南上组煤至露头,下组煤以 63 水 22、西检 4、241、75 水 1 四个地面钻孔孔口座标连线垂直划分与临沂矿业集团公司马坊井田为界;北以 F1-2断层为界;东北以 F7断层与白庄井田为界。 采矿许可证 C1000002008121120002027;有效期限:2008 年 12月 19 日至 2014 年 4 月 1 日;20 个拐点圈定了矿井边界,井田最大东西走向长度 5.6km,平均走向长度 4.25km,最大南北倾斜宽度4.8km,平均倾斜宽

5、度 3.67km,井田面积 15.531km2。该区煤层均分布在山西组地层中部和太原组地层下部,含煤地层总厚度 250275m,共含煤 17 层,总厚度 16.34m;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10 层(12 个分层) ,即1、2、3 、3 、4、5、6、7、8、9、10 、10 层煤,可采煤层总厚度为 15.40m。目前开采煤层主要为上组煤 2、3 煤层,下组煤 5 煤层和 7、83煤层局部试采(因底板承压水的影响) 。2煤层煤厚01.85m,平均0.98m,煤层在靠近F 42断层处变薄至0.70m,东北部变薄、尖灭。厚度变异系数39.8%,属不稳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煤层中部含粘土质粉

6、砂岩夹石一层,厚约0. 050.1m。下距3 层煤约0.0112.1m,间距变化西小东大,深部北小南大。2煤层直接顶板为灰色粗粉砂岩,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团块状结构,厚度0.36.42m,平均2.92m ,直接顶之上局部有一层厚约0.1m左右的煤线,顶板平整,裂隙发育中等,基本顶为灰白色中细砂岩,钙质胶结,含暗色矿物,初跨步距710m,为中等稳定顶板,来压明显,初压步距1020m,来压强度为 级,周压步距510m。直接底板为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泥质胶结,含植物根部化石碎片,局部含菱铁矿结核。3 煤层在 F40断层以西,306 孔、荣 75-1 孔及 98 孔以北为合并区,煤厚 4.505.

7、00m,其它块段为分叉区,分为 3 和 3 两个分层。3 层煤分布于+10-750m,厚 1.104.70m,平均 2.20m;可采性指数 0.97,厚度变异系数 28.9%,属较稳定煤层;井田内 3 层煤分布于+10-553m,厚 0.403.05m,平均 1.62m,可采性指数 0.85,厚度变异系数 32.0%,属较稳定煤层;3 煤层和 3 煤层间距为 020m,平均 5.0m 左右,西北小,东南大。3 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下部含 02 层粘土岩夹石,厚度为 00.4m,平均 0.1m 左右;3 煤层结构复杂,煤层上部含 12 层粘土质粉砂岩夹石,厚度一般为 0.2m0.4m,夹石厚度西

8、、南部小,东北部大;由于夹石厚4度变化,井田东北部 3 层煤为三个分层,第一分层与第二分层间距为 05.0m,第二分层与第三分层间距为 0.21.2m,分层厚度均为0.41.0m。3 煤层下距 4 煤层平均 38.0m 左右。3 煤层顶板:在与2 层煤合层区,直接顶板为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在分层区 3I 层煤直接顶板为灰色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和灰白色中细砂岩,厚度为2.012.1m,平均 7.9m,顶板比较平整,裂隙发育中等。3 煤层直接顶板为灰色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厚度为014.5m,平均5.0m,顶板比较平整,裂隙发育中等,节理发育,初跨距离515m,周期来压不明显,来压强度为级。合并区

9、3煤层底板为泥质细砂岩,其下为灰白色中砂岩,含暗色矿物。分层区3 层煤直接底板为粘土岩或泥质粉砂岩,团块状结构,组织致密,含植物化石,具可塑性,遇水变软造成支柱“钻底” ,属类底板。 5 煤层分布于-70-415m 之间,区内仅在300m 水平以上局部可采,煤厚 0.181.44m, 平均 1.07m。浅部个别钻孔煤厚1.60m1.80m。工业广场周围有较大块段不可采,属不稳定煤层,矿井南部-150m 水平及-250m 水平浅区域已采,-350m 水平以上的,F42 断层与 F27 断层之间的 5500 采区的 5 层煤已部分回采。煤层结构简单。上距 4 煤层为 58.092.0m,平均 72

10、.0m 左右。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内含泥质或碳质植物化石碎片,厚度1.04.0m,平均 1.5m,性脆易碎,具滑面,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节理比较发育,属中等稳定顶板,节理发育,易碎;初垮步距57m10m,为不稳定顶板;来压不明显,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为17m25m,周期步距 9m11m,来压强度为级。底板为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上部含泥质或钙质结核,中部具水平层理,内含暗色岩屑,以石英为主,下部有完好腕足类化石,厚度 4.020.0m,平均9.5m。7 煤层井田内全部可采,分布于-11-820m,煤厚0.702.25m,平均 1.46m,属稳定煤层,新综 6 勘探线以西矿井西南部-

11、400m 以浅区域已采近半,其余全为保有部分。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中部含一层稳定的灰褐色粘土岩夹石,厚度为 0.050.4m,平均 0.1m 左右。该煤层上距 6 煤层为 1225m,平均 18.0m 左右,下距四灰 15.025.0m,平均 20.0m 左右。7 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结构致密,上部具砂粉互层,断口平坦,具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和黄铁矿,下部含菱铁矿结核及腕足类化石,厚 6.024.0m,平均 12.0m,性脆,较平整,垂直节理及裂隙发育,来压强度为一级,属中等稳定顶板。基本顶板为中细砂岩,较坚硬,属类顶板,初垮步距为 1018m,初压步距为 1520m,周

12、压步距为 815m。采用垮落法管理。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厚0.957.82m,平均 5.0m;致密性脆,强度较低,属类底板。8 煤层井田内属于全部可采煤层,分布于-32-900m,煤厚0.732.98m,平均 1.90m;属稳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 8 层煤直接顶板为灰色四灰,质较纯,厚层块状结构,下部含燧石有丰富纺锤虫化石,体型大保存完好,厚 3.07.96m,平均 5.0m ,岩性6坚硬,底面凹凸不平,垂直裂隙较发肓,常常形成复合顶板或二合顶,属非常稳定顶板。裂隙发育,大面积悬露不易冒落。初垮距离18m20m,为中等稳定顶板,周压步距 9m12m,来压强度为级。一般不自行垮落,往往只缓

13、慢下沉,采用冒落法管理顶板。8 层煤直接底板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无层理,底板含小球状结核和带状黄铁矿,厚度为 4.68.2m,平均 6.0m,局部有薄层粘土岩,属类。截止2010年12月底矿井保有资源储量12919.7万吨(见分煤层分煤类资源储量统计表)其中:储量603.5万吨 (111): 271.1万吨;(122):332.4万吨;基础储量:1411.6万吨 (111b):746.8万吨;(122b):664.8万吨;资源量:11508.1万吨 (331):5698.5万吨;(332):1211.5万吨;(333):4598.1万吨。(二)水文地质该井田主要含水层:第四系砂礓层、山西组砂岩

14、、太原群第一、二、四层灰岩、九煤层顶板泥灰岩、本溪群五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第四系:厚 7.5m112m,平均 35m,以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砾、粘土砂礓层等为主要成分,上部有含水砂礓层,富水中等,下部有22.530m 的粘土层,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隔水性,基本隔绝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孔隙水、裂隙水的下渗,经四十余年的开采证实,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山西组砂岩:为 2 煤层、3 煤层顶底板岩性,2 煤层顶板砂岩厚72.04.5m,底板砂岩厚 5.5214.50m,平均 6.84m。 3 煤层顶板砂岩厚 2.2220.61m,平均 7.00m,底板砂岩平均厚 4.80m,总厚14.5444.41m,平均 21.89m。这些砂岩分布普遍稳定,裂隙、节理比较发育,含孔隙裂隙水,为开采 2、3 煤层时矿井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其中以第 3 煤层上部的老顶中砂岩含水较大,单位涌水量0.000093(63 水 20)0.425(199 孔)L/sm。水质主要为重碳酸氯化物钠钙水,局部为氯化物重碳酸钠钙水,矿化度0.410.902g/L。水位在原始自然状态为+65.63m,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随采掘工程下移可自行疏干。第一层石灰岩(一灰):厚 1.03.6m,平均 2.01m,富水性小,开采过程中最大水量为 61.4m 3 /h。第二层石灰岩(二灰):厚 1.02.92m,平均 2.0m,为 6 层煤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