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35076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修改后)PPT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高新区疾控中心 2018年6月,.,2,报告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4,报告时限: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肺炭疽 不明原因爆发 -2小时 其他的传染病-24小时,.,5,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高新区疾控中心值班电话:85383266 流病科电话:85382921,.,6,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7,1、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

3、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8,2、晨检 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3、因病缺勤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

4、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9,.,10,.,11,.,12,常见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肺结核、水痘、手足口 2、重点介绍的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13,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

5、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14,肺结核,1.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15,肺结核临床表现,1.症状 (1)全身症状 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6、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16,麻疹,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17,.,18,流行病学,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

7、、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19,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20,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21,临床表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

8、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22,手足口病,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23,.,24,.,25,.,26,流行病学,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

9、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7,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28,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 2.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

10、沫传播 。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3. 人群易感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4. 流行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隔离期: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29,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30,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11、其他感染性腹泻: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病毒性腹泻占主要的比例。夏秋季高发。 预防:主要是提高饮食卫生。,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1,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1、组织机构 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应对传染病的组织机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 2、健康教育 要结合学校的健康教育,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广播、多媒体等,

12、针对教师及学生开展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32,3、环境卫生 学校要保证教室符合卫生要求,保持教室内清洁,搞好环境卫生,增加教室及学生聚集场所通风频次。对厕所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 4、建立晨检、因病追踪调查制度 要及时掌握因病缺课学生情况,一旦发现传染性疫情,应及时上报,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对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凡有慢性、急性传染病并在传染期内的学生,不得到学校上课,因病请假的学生,复课时要有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33,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传染病一旦发生,学校要全力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控制工作,重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

13、断、早隔离和早治疗。,.,34,1、早发现:中小学、幼儿园要更加强化晨检制度。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还可增加午检。对可疑者应由校医做进一步检查、确认。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2、早报告: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对报告的疑似病例被确诊或排除,要向上级机关发出更正报告。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必须按省卫生厅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对不报、瞒报、漏报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3

14、5,3、早诊断:有条件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校,要尽快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将诊断结果和诊断依据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条件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立即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急诊室或马上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进行诊治。 4、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人接触的人员也应进行相应隔离。如发生爆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同级教育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停止人群密集的活动等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要教导学生少到人

15、群集中的场所,不要互相串门,不要探视生病的同学。,2、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36,5、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可对与病人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所在场所定期消毒。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疾病监测、疾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及疫情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在监测方面,要向卫生部门提供本学校的人口资料、发病资料;通过晨检等各项措施,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做好疫情登记等工作。在卫生部门进行疾病流行因素调查时,向卫生部门反应各种可疑线索,提供卫生部门需要的各种资料,协助采集各种可疑样品。,2、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37,在疫情控制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协助对患者的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是医学观察,根据需要提供名单或是提供场所。 2、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做好消毒工作。 3、协助在易感人群中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4、开展应急的健康教育,要告诉学生该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早期症状、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恐惧心理。,.,38,谢谢大家,.,39,.,40,谢谢您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