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22327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PT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中日联谊医院 邵延坤,概念,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hysiological disorder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factors)是一组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以进食、排泄、睡眠及性功能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第一节 进食障碍,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特定的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精神性呕吐。,不包括童年期拒食、偏食、异食。,一、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

2、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体征的进食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有定论,概括如下)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4.家庭因素,一、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核心症状: 有进食增加体重的先占观念和非理性担心肥胖; 主动限制进食,对食物持有特殊的态度和行为; 采用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 拒绝维持与年龄、身高相对应的最低正常体重。 精神症状:感觉良好失眠焦虑、抑郁自伤、自杀。 躯体症状: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导致各种生理功能改变。 内分泌症状:内分泌功能严重紊乱。,一、神经性厌食 诊断,1.进食量明显低于常人。 2.节食导致明显的体重减轻,程度超过正常平均体重值15%或更低,或BMI17.

3、5,或在青春期发育延迟甚至停滞。 3.存在异乎寻常的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 4.故意造成体重减轻,涉及自我催吐、排泄、过度运动、滥用厌食剂和利尿剂、回避自认为导致发胖的食物。 5.常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紊乱。,一、神经性厌食 鉴别诊断,主要与某些躯体疾病引起的体重减轻相鉴别,与抑郁症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改善体重无法消除抑郁。,一、神经性厌食 治疗,一般原则:内科治疗与行为治疗、个体心理治疗、认知治疗 以及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多元化治疗。 1.恢复体重:纠正营养不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操作化信念、去注意 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治疗原理; 家庭治

4、疗:调整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改变不良家庭动力。 3.药物治疗: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 4.进行长期观察和预防复发。,一、神经性厌食 病程与预后,病程常为慢性迁延性,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约50%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约25%患者预后不良,约5%-20%患者最后导致死亡。,典型病例,某女,18岁,1年来进食极少,逐渐消瘦来诊。 患者身高165cm,认真好学,积极上进,关心父母。1年前起父亲常不回家,母亲为此情绪不好,加上为迎接高考学习紧张,压力很大。患者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午餐、晚餐进食很少。考试后因未考上理想的大学,心中不快。入学体检时发现自己体重比另一同学多3斤,认为自己太胖。随后不敢吃东西,很少

5、吃饭,不吃肉、蛋,仅吃蔬菜、西瓜,多吃一点就呕吐。1年中体重从56kg降到40kg但仍觉得自己太胖,仍在继续节食。自觉精力尚可,皮肤干燥脱发,已停经5个月。家人曾带其到综合医院检查,生理指标正常。 诊断:神经性厌食,二、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有定论,概括如下)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4.家庭因素,二、神经性贪食 临床表现,核心症状: 频繁的暴食发作:频繁的、不可控制的暴食; 暴食之后常有补偿行为:

6、因恐惧暴食带来的体重增加,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 精神症状:害羞焦虑、抑郁厌恶、内疚、担忧自杀。 躯体症状: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 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二、神经性贪食 诊断与鉴别诊断,1.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至少在3个月之内每周有2次),每次都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 2.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食物有强烈的欲望或冲动; 3.患者试图以自我诱吐,导泻、间歇禁食,使用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剂等手段以消除暴食引起的肥胖; 4.存在认为自己太胖的自我知觉,对肥胖有强烈的恐惧; 5.若已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或交替出现的

7、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的症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二、神经性贪食 治疗与预后,治疗 药物治疗:各类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 病程与预后 未经治疗的患者,1-2年后25-35%症状自行缓解。经正规治疗的患者,50-90%缓解。病程越长,预后越差。该病复发率较高。,典型病例,某女,16岁,学生,1年来进食量剧增无法控制来诊。 患者在班级里被同学嘲笑身材发胖,就开始节制饮食。但同时又抗拒不了每周3-4次的“暴食冲动”,有时一餐可食一斤多米饭还有肉食,蔬菜,饭后又吃整盒“曲奇”饼,冰激凌和其他糖果,一直要吃的肚胀或呕吐出来为止

8、。患者诉说自己有时突然很想吃,哪怕肚子胀的痛,心里还想吃,明知这样贪食不好,怕变胖,想少吃一些,但无法控制自己。由于对进食感到害臊而不在其他人面前进食,但又控制不住,所以经常在下课时躲在宿舍里暴食。有时还偷同学书桌里的东西吃。另外又经常吃泻药以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肥胖。 诊断:神经性贪食,三、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又称心因性呕吐,指进食后出现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 病因与发病机制 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三、神经性呕吐 临床表现,呕吐一般发生在进食后,无明显恶心或其他不适,此后在类似情况下反复发作。,三、神经性呕吐 诊断与鉴

9、别诊断,诊断: 1.反复发生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 2.体重减轻不显著,保持在正常体重的80%以上; 3.无怕胖的心理和减轻体重的愿望; 4;无导致呕吐的神经系统和躯体疾病。 鉴别诊断: 1.分离(转换)障碍 2.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三、神经性呕吐 治疗与预后,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病程与预后:良好。,第二节 排泄障碍,包括不恰当的泌尿或者粪便排泄,通常会在童年或者青春期被首次诊断。,一、遗尿症,指在膀胱功能成熟年龄以后的,无法用医学原因阐述的持续性遗尿。 患病率: 患病率变化较大,高达25%的儿童有偶发性夜间遗尿。,一、遗尿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1.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经

10、常在床上或者衣服上排尿; 2.显著临床表现至少2次/周,至少持续3个月或临床意义存在苦恼或对社会、学术(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3.至少为5岁或同等的发育水平; 4.这种行为不能归因于一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膀胱或其他药物条件。,一、遗尿症 治疗与预后,治疗:行为干预:更安全。 药物治疗:丙咪嗪。 预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可以自发性缓解。,二、遗粪症,指4岁以上或相同发育水平的儿童,有意或故意地将粪便重复排放于不恰当的地方。 患病率: 患病率1.5-7.5%,男女比例约3:1-4:1。,二、遗粪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1.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反复在不恰

11、当的地方排便; 2.至少1次/月,持续至少3个月; 3.年龄至少为4岁或同等的发育水平; 4.这种行为不能归因于一种物质的生理反应(如泻药),或其他的治疗条件,除非涉及了便秘的调节机制; 鉴别诊断:其他躯体疾病。,二、遗粪症 治疗与预后,治疗:由医学、行为以及心理治疗组成。 预后:治疗1年后的治愈率为30-50%,5年后治愈率达到48-75%。,第三节 睡眠障碍,可分为四类 1.睡眠的启动和维持困难(失眠) 2.白天过度睡眠(嗜睡) 3.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4.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一、失眠症,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

12、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心理因素 2.环境因素 3.睡眠节律改变 4.生理因素 5.药物和食物因素 6.精神障碍 7.各种躯体疾病,一、失眠症 临床表现,难以入睡最多见,其次是睡眠不深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缺失,通常以上情况并存。 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的后果过分担心,使失眠症患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久治不愈,导致就寝时,紧张、焦虑、担心愈发明显。清晨感到身心交瘁,疲乏无力。,一、失眠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1.主诉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和睡眠质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

13、.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鉴别诊断: 首先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导致的继发性失眠。,一、失眠症 治疗,一般治疗:明确失眠原因、临床特点和规律,调整和改善睡 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心理治疗: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 认知-行为干预: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等。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二、嗜睡症,嗜睡症(hypersomnia)是指由于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出现的一种以白天睡眠过多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睡眠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大约33%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睡眠过多

14、:又称为特发性嗜睡症 2.发作性睡病:白天睡眠过多,常伴猝倒、幻觉、睡眠麻痹等。,二、嗜睡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或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无法以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 2.至少1个月几乎每天发作,或在更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3.缺乏发作性睡病的相关症状(如猝倒症,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或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依据(夜间呼吸暂停等) 4.不存在可造成这种状况的器质性因素,如神经科或其他内科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或服用某种药物。,二、嗜睡症 治疗,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 行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治疗

15、需要规律而有结构的夜间睡眠与白天定时小睡。,典型案例,某女,20岁,大学生,主诉为严重瞌睡发作。 病人在白天总是竭力维持醒觉状态,但无能为力。在进餐时甚至走路时也能入睡,坐公共汽车时常因为睡着了而错过该下车的车站。她很难坐着而不打瞌睡。因在上课时瞌睡而不能完成大学的课程。曾多次到综合性医院看病,身体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嗜睡症。,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wake sleep rhythm disorders)是指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患者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所遵循的节律不符,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 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器质性或心理因素。,三、

16、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临床表现,睡眠-觉醒节律的改变,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1.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与特定社会中的正常情况或同一文化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可的睡眠-觉醒节律不同步; 2.在主要的睡眠时相内失眠,在应该清醒时出现嗜睡,这种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并持续1个月以上,或不足1个月,但反复出现; 3.睡眠质量及时序的不满意状态使患者深感苦恼,或影响了社会、职业功能; 4.不存在可以造成这种状况的器质性因素。,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少量的药物调整夜间睡眠、逐步训练睡眠节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典型案例,某男,40岁,作家,晚睡晚起10余年,自感社交不方便来就诊。 10年前就有入睡困难的问题,晚上12时到凌晨3时上床睡,下午1点以前醒来,起床后有1个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