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19151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初一七班 关淑桢,.,2,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为在此环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同时也能说明仙人掌能适应环境。生物可影响环境比如陆生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但同时,陆生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的时候能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这样就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又对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概念:我们知道,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芒果树适于生长在温暖的地方,在我们福

2、州就有很多芒果树,可是把芒果树移栽到北方,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它就会被冻死。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的,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5,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 鼠妇喜欢明亮还是阴暗的环境? 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明亮的环境。 制定计划: 在一个大约为30cm40cm 的盒子中放上潮湿松软的泥土,营造出阴暗和明亮两种变量,收集至少10只鼠妇进行试验 设计思路: 设计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1、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如何营造? 在鼠妇活动的盒子一边盖上不透光的布或锡箔纸,一边见光。 什么是对照实验? 一般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于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

3、或其意义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的因子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这种试验称为对照试验。 本试验的变量是(光) ,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2、至少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为什么?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不行。 实施计划:依照实验方案实验,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减小误差 预期实验结果: 鼠妇总是呆在阴暗的环境中 得出结论: 鼠妇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再尝试:若想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如何设计探究计划,请你尝试完成以下步骤: 你提出的问题是:鼠妇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作出假

4、设: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实验设计思路: 以水分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假设实验的结果是鼠妇向潮湿的土壤这一边。 你得出的结论是: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7,例子二,在沙地上栽种植物 植物的根茎往往可以插入沙地很深,网状的根系就像是一张钢筋混凝土大网,将土壤牢牢绑定,故而起到固沙的作用。而植物本身可以削弱地表风力,使得风速下降,所以植物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结论: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8,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概念: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9,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的一面: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

6、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10,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

7、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

8、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近年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11,概述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

9、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生态系统,.,1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producer) 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

10、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分解者(decomposser)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消费者(consumer) 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

11、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 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1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在生物圈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

12、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植物本身及其它生物提供能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完成气体更新,为需氧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温室效应;吸收粉尘,净化空气;利用根系固定土壤、涵养水分、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蒸腾水气,调节小气候,维持地球水循环。考查时,可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考查。,.,14,如何保护环境,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15,/10/29,.,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