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15635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内感染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院内感染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院内感染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院内感染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院内感染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内感染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内感染PPT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医院感染基础知识,.,2,.,3,医院既是各种病人特别是体质衰弱、免疫功能不全、抵抗力差的病人聚集的场所,又是病原体聚集的地方,另外,各种注射、输血、输液、血透、内窥镜检查、手术等各种创伤性诊疗技术,以及抗肿瘤疗法的应用都集中在医院中,使防止医院感染成为医院中的重要问题。,.,4,一、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一)、什么是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二)、医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机制,.,5,一、什么是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6,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

2、伏期的感染。,.,7,哪几种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标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8,对患者来说可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另外的感染导致健康损害、躯体痛苦甚至残疾或死亡,同时医疗费用增加;对医院来说也会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医院形象的损害、发生医疗纠纷等使医院的社会效益降低;同时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导致的医院床位周转率下降、对医务人员造成思想上的负担和压力、医护人员工作量特别是无效劳动增加等。

3、,二、医院感染的危害有那些,.,9,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机制。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也称它们为医院感染的感染链。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就会引起医院感染。,.,10,(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三)、环境储源,二、感染源,.,11,(一)外源性感染 病人在医院内从他人(病人或工作人员)处获得的感染也叫做交叉感染,如普通儿科误收麻疹、水痘,就可引起麻疹、水痘在病房传播引起其他小孩感染。,.,12,(二)内源性感染 感染源来自病人自身也可称为自身感染。在医院感染出现以前,病人本身已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当病人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

4、、免疫抑制剂等则易引起感染。,.,13,(三)环境储源 感染源来自污染的环境,如手术室或产房的环境或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化脓菌,接受手术的病人、分娩的产妇及婴儿可能会受到感染而发病就属此类。,.,14,三、传播途径,共同媒介传播,(三),接触传播,(一),空气传播,(二),.,15,(一)、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医院内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传给其他人的最常见方式,常在感染源周围发生。,.,16,.,17,1、直接传播:在医院内,当病人与病人之间,医护人员与病人相接触时,如握手、查体或进行其它操作时可将传染性物质(如排泄物、分泌物等)传给对方,而引起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方式是:从病人传播出的

5、病原微生物医护人员的手、医护用品或诊疗器械、病人用过的物品 感染其他病人。,.,18,(二)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病原体通过浮游在空气中的尘埃、飞沫核与微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方式。通常有三种方式。 1、经飞沫传播 2、飞沫核传播 3、菌尘传播,.,19,.,20,1、经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粘液中或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的微粒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短,比较迅速地落到地上,易感者吸入这种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后,可引起感染。,.,21,2、飞沫核传播 从感染病人咳嗽、呼吸、打喷嚏排出的小

6、飞沫,其降落前表层水份便可蒸发,形成一脱水蛋白质的外壳,内含病原体,粒径小于5UM被称为飞沫核。,.,22,.,23,3、菌尘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呼吸道、伤口脓液、排泄物等)或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面或各种物品上,干燥后形成菌尘,在清扫、人员走动、机械抖动、病床整理、物品递送时可将菌尘吸入或降落于伤口引起直接感染。菌尘降落于室内物体表面,引起间接传播。,.,24,(三)共同媒介传播 在医院内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以及一些医疗设备等,是全院或某一专科的病人共同或常用的,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内或同时引起多人感染。这种传播称为共同媒介传播,或共同途径传播,常可

7、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25,医院感染易感人群 医院住院病人中有许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的机体免疫力已经衰退、刚出生的新生儿、免疫功能降低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放疗与化疗、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也使病人免疫力下降。此外,长时间住院、手术病人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我们把这些人视为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要进一步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和限制探视及陪护,同时更应该做好环境消毒,减少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26,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包括 在医院中有些部门的工作性质、病人的体质、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部门的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手

8、术室、中心供应室、ICU病房、产房、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等。上述科室一般都有门关、鞋关等,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员进入;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时不能进入;安排传染病人住院或手术时要注明;在布局上要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等;要有各自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27,传染病的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中一般非特异性感染较为多见,然而,传染病的病原体造成的特异性感染也不能忽视,如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在医院内发生扩散或爆发流行,另外,如艾滋病病毒感染、乙肝、丙肝、梅毒等经血传播疾病也是可以发生医院感染的。,.,28,四、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医院

9、感染的控制,(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29,医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医院感染的控制,.,30,哪些是高度危险性物品 凡要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称为高度危险性物品。,.,31,中度危险性物品 是仅和破损皮肤、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它们包括呼吸器管道、支气管镜、喉镜、胃肠道内镜、避孕环、压舌板、避孕套、体温表等要达到高水平消毒。,.,32,低度危险性物品 接触完整皮肤的物品,包括卫生用品以及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地面、餐具、桌面、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通过用肥皂

10、水清洁或低水平消毒就可以了。,.,33,消毒物品 很多医院都设有消毒供应室,它的功能是为医院各个科室供应各种无菌器械、敷料、用品,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34,为了减少医护人中在工作中发生医院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医护办公室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医护人员进入传染病区或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需做好必要的防护。 4、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35,手卫生 在下列情况下应当及时洗手: (一)

1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五)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36,.,37,.,38,手卫生标准,手消毒效果应达到以下要求: 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39,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

12、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卫生部,.,40,.,41,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还应当进行手消毒 (一)、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二)、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三)、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四)、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42,五、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的概念,(二)标准预防的措施,(三)标准预防的特点,(四)标准预防的内容,.,43,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

13、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针对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一)标准预防的概念,.,44,接触隔离:用水养活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危险性,主要指皮肤黏膜暴露,即皮肤黏膜针刺、刀伤,暴露之后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通过这种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如结膜炎、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二)标准预防的措施,.,45,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

14、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三)标准预防的特点,.,46,(一)、戴手套 (二)、个人防护 (三)、正确处理锐器 (四)、个人预防措施 (五)、其它,(四)标准预防的内容,.,47,(一)、戴手套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国内还有研究者对供应室回收人员的手上细菌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为:戴手套操作后,不脱手套细菌检测率达100%,表明手套上微生物存留严重;脱手套后不洗手者,手细菌检测不合格率为26.7%;脱手套后

15、用机械清洁法洗手,手细菌数则明显减少,全部合格,.,48,(二)、个人防护 与普遍预防相同,在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49,(三)、正确处理锐器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严格按规定处理医用废弃物,正确使用安全的个人防护用品。,.,50,正确处理锐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筒 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禁止手持锐器物指向他人。 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51,(四)、个人预防措施 医院内一个正常人在静止条件下每分钟可排放5001500个粒子,在活动时每分钟向空气中排放菌粒达到数千至数万,每次咳嗽或打喷嚏可排放104106个带菌粒子。,.,52,(五)、其它 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服及微生物传播。 容器、复苏袋或其他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53,职业暴露,途径一:皮肤黏膜暴露,途径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