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08344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同步练,在杨老师家里 2011年9月,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热忱(chng)殉职(xn)纯粹(cu) 绕口(ro) B狭隘(y) 鄙薄(b) 修饰(sh) 逻辑(j) C圩堤(wi)斟酌(zhu) 勉强(qing)卸却(xi) D契约(qi)诞生(dn) 效率(l) 懒汉(ln),C,2将下列每组词语中书写错误的字改正过来。(4分) A弄巧成绌年轻怕重头头是道 循规蹈矩() B精疲力尽以讹传讹见议思迁 一劳永逸() C如试重负约定俗成娓娓动听 精益求精() D疲惫不堪梦寐已求悲天悯人 适得其返(),绌拙年拈,议异精筋,试释尾娓,

2、返反已以,3. 下面句子的横线上,所填汉字正确的一项是()(3分)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是非的能力,那么使跟他争得面红耳赤,恐怕也无济于事。 、即辩既辨 、既辩即辨 、既辨即辩 、即辨既辩,C,4.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道他收到没有。(句中用一“仅”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内疚之情。) B 诗经上说“七月流火”意思是到了七月,天气热得就像喷火一样。 C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自问自答,如与人促膝相谈,又引人深思。) D 懒惰的智慧。(这里的“懒惰”是指人们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智慧”则表现了

3、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B,5数量从“1”增加到“7”和从“7”减少到“1”,对两者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增加了6倍,减少了6/7 B. 增加了7倍,减少了6倍 C增加了7倍,减少了6/7 D. 增加了6倍,减少了6倍,A,6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

4、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字, 将“有效”调至“寻找”的后面,7请将下面这句话用行楷写在横线上(3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二阅读题(39分) (一)(19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

5、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

6、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1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4分) 失意:近义词反义词 未了:近义词反义词 2文段的论点是:(2分) 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这样写的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失志 得志,未竟 完成,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设问、排比。设问是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排比是加强语势,强调人生最苦的事不是贫、失意、老、死,而是责任。,4为什么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用

7、原文回答)(3分) 5第段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都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表述这部分内容。(5分),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的事没办,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人要有责任,而且要尽责任。,(二)(20分) 让规则看守世界(节选) 陈全忠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色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nng( )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

8、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获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li( )落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 )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校长的举动令人吃惊,他首先收下书表示感谢,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因为,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生说,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会沿着斑马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则喜欢向别人炫耀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

9、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当我把上面的事例说给周围人听时,我得到不同版本的意见:哈佛人是做作的,书交上来了,人家改过了,还计较什么;德国人是刻板的,能够趁机过马路为什么不过,浪费时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缠住 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更惬意?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则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对规则的集体信任。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德国人是最聪明的,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

10、得洁净美丽,他们在不争吵不拥挤的环境里,不凭体力、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就可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规则不仅保证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带给他们高效率,甚至保证着他们心灵的自由。,散文家张丽钧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规则的重要,肯定地说:“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 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之向往的天堂。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将规则时刻放于心中,心甘情愿接受约束,以获得更完满的自由。 (摘自杂文选刊2004年第1期) 1 在文中拼音后填上汉字,给加点字标上拼音。(4分),凝磊zhu xn,2 让规则看守世界的作者认为:让规

11、则看守的世界,是的圣洁花园,是人之向往的天堂。只有时刻将放在心中,心甘情愿接受,才能获得更完满的自由。(3分) 3 如何理解“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这方面的感受。(4分),生命,规则,约束,做事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去认真完成,而且要把事情做好,尽善尽美。做事无章可循,不仅使人疲惫不堪,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做坏。(意思正确即可),4 第段的两个问句是疑问、反问还是设问句?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5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中国“规则”有何重要性?中国人在遵守规则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4分) 6 文章引用散文作家张丽钧的那句话在文

12、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设问。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内容,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都在相应的规则范围内做事(活动),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甚至随心所欲等,起过渡作用。从上文的议论转入下文的总结,点明中心,三作文(40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议论的话题:如如何做诚信的人;如何勤奋学习,勤奋有何益处;谦虚有什么好处,骄傲有什么坏处等等。甚至生活中某些小小的事情而引发的思考、许多社会现象而触动的分析等都会成为我们议论的话题,从中确立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请你针对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观点,选择你最熟悉的和最能表达你见解的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观点正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层次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