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41405049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一)自学指导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过程始终 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卢仲衡主持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黎世法主 持的“六阶段教学法”实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等等。这 种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 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 教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习的方法等。学生 的主体地位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 的心理发展观。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 个体,在其依赖性由强到弱发展的同时, 独立性则由弱到强发

2、展。 学 生的独立性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增强上, 他们希望独立学习, 独立管理 自己。 依赖性表现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还不成熟。 因而,学生又必须 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 的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又加以正确的指导, 逐步使学 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性。(3)“学会学习” 的学习观。当代知识激增, 更新过程加快,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 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 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发展。 “自学 指导式” 是对我国学

3、生不会读书、 不会自学流弊的对症下药。 它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摄取知识; 同时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并且它以自学能力为突破口, 带动其它能力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学生 有效地学习。( 2)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又 让教师也有的放矢地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但是该模式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如果教师设计不好适合学生 情况的自学提纲或资料, 学生自学就会失去方向;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缺乏不同要求, 教学中难以照顾个别差异, 学生也只能是“齐步走”。(二)目标导控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所订目标的控制下进行教学活动, 让绝大多数学生 都能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

4、标。 它以明确目标为教学导向, 以教 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 这类模式的实验始于 1986 年,如山西临汾、四川重庆的“目标教学”,上海青浦的“数学教改”, 浙江湖州的“掌握学习策略”等。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 根据大纲划分为单元, 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又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 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后续学习提供前提。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前提诊断明确目标达标教学达 标评价强化补救。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 组织者。教师应对目标有科学理解, 特别是要在教学大纲的背景中去 体会目标。 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

5、分析出各单元中的每 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三)情知互促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情感和认识相互促进的教学环 境,让学生既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 又陶冶他们 的情感。江苏李吉林同志的“情境教学”,上海一师附小,沈阳铁路 五小的“愉快教育”等实验,可看作该模式的实践基础。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情感和认知交互作用,使学生的 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达 到真正的情知交融。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是:调整情绪,以备认知一一情境开路,认知相 随一一以情启思,以思促情一一知情并进,情知双获。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因而必须具有多方面 的能力。如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 教师还应根据 教学要求,提供必备的教具或教学场所,并把它们组织运用好,让自 己也进入角色并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渲染、 鼓动,使所创造的情境更加 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情感的作用。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过 程。所以,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会运用各种模式, 更要去创造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