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05009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声甘州(柳永)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愁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有

2、乐章集。,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睹新声。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慢调大盛。

3、 (能改斋漫录),词人补叙,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4、”,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

5、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

6、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柳永对词的独特贡献,前期,晏殊、张先、 晏几道、欧阳修,承袭“花间”余绪,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后期,苏轼、周邦彦,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整体感知:听朗诵,体味意境。,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八声甘州 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

7、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

8、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鉴赏上片,1.描写了哪些意象? 雨潇潇 秋清 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日)照残 红翠衰减 物华休 长江水无语,2.自由朗读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意境?,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

9、残秋雨景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景中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愁思(思乡、思归)、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 4、“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 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3.哪些词能准确地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

10、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佳人望归图 ),4、“想”字几句是虚写,与上文写自己形成实虚结合的手法,品味其作用。 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衬托,情同境异,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 总结本词的艺术手法。,主旨,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1、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

11、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照自己。,艺术特色,2、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3、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衰翠减”出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衰愁煞人。”,4、柳永还善于运用铺叙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宋人李之仪也指出: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思道小词)。 清人周济也评论柳词“铺叙委婉”(介存斋论词杂著)。 陈廷掉也说:“奢卿词善于铺叙”(白雨斋词话)。 柳永创造性地以赋为词,运用铺叙手法,具体细致地叙事、写人、绘景、抒情,从而增添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可以说,柳永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铺叙手法的词人。,苏轼之评价,苏东坡曾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