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03550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二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主题解读,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2、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视角,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

3、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

4、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命题立意本题以“江南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变动以及与西方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综合考查对重大历史现象分析、判断、论证、评价的能力。,解题突破第(1)问,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840年后”,从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等角度分析。第(3)问,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辩证分

6、析。,参考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

7、济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视角二近现代中外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考情荟萃】 2014年:山东卷第39题从奴隶贸易切入,考查近代英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江苏卷第23题考查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互影响的关系;海南卷考查德国工业化进程及影响。2013年:福建卷第38题考查中外工业化道路;山东卷第29题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考查工业革命至二战后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

8、经济的发展特征;广东卷第38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天津卷第14题考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考题例证】 (2012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

9、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兴起与对外扩张,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解读以及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题突破第(1

10、)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新兴工业部门”抓住材料一中的“化学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第(2)问,“特点”从德国经济增长率,德国与英、法数据的对比及其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方面进行概括;“原因”可结合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组织答案。,参考答案(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等老牌国家;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原因: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

11、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产生: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在外商企业刺激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发展 中国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史曲折。 领导人: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 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

12、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极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视角三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情荟萃】 2015年:安徽卷第37题从英美两国经济发展角度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演变历程。 2013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东西方贸易及对经济全球趋势加快的理解认识;江苏卷第23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新变化等。2012年:山东卷第29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分析比较等。2011年:广东卷第39题考查美国、苏俄、现代中国经济体制;天津卷

13、第13题考查世界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等。,【考题例证】 (2010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

14、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 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命题立意本题以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史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

15、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突破第(1)问,根据“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等信息并联系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所面临的外交环境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并对比“一五”计划的特点回答。 参考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深化拓展】,1.近代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 (1)英法美的“内生型”模式。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

16、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2)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西方是19世纪到20世纪震憾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由此可见,费正清把西方的冲击视为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中国近代化的“双元”模式。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一书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国家,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地绵延。,2.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