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403332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 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 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 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 A 处可引起屈肌 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B 2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

2、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 e 为感受器, a 为效应器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解析】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题图中 a是感 受器, e 是效应器,反射弧为abcde, 痛觉在大脑皮层( 甲处 ) 形成,而不是脊髓( 乙 处)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 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

3、化 学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B 3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 A静息电位是指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而代表的都是膜外电位,A 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表示的属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 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 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 【答案】C 4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

4、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 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 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 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 刺激 a 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 应器 B兴奋传导

5、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解析】兴奋传导时, 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B 6大脑皮层在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 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 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密切相关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大脑皮层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 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

6、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运动性语言中枢 (S) 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渴觉产生于神经中枢部位,即大脑皮层中的渴觉中枢,未涉及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C 7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 、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 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解析】曲线图中所示为指针偏转1 次所测得的结果;图B、C中指针都将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而图D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A 8. 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B可卡因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7、失去作用 C可卡因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增多 D可卡因能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兴奋 【解析】图的上半部分为正常状态下的作用机理,下半部分是异常状态下( 吸入毒品 后) 的作用机理。正常状态下,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作用后 又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膜中去。有可卡因存在时, 可卡因使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失去 作用,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多巴胺不能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膜,最终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多巴 胺增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B 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 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

8、或器官中 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 大脑皮层的控制; 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 器在手指, 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 能产生感觉;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 【答案】D 10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 可以用电导g 表示 (gNa 、gK分别表示 Na 、K的电导 )

9、。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 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 和 K 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 ( ) ABCD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 的通透性增强有关,即在一定时间内Na 内流,使内 膜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并且内膜的正电荷逐渐增大,表现为内负外正并达到峰值,如曲线 中的超过零电位到峰值的一段曲线表示动作电位,曲线反映了Na 的变化情况。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11(16 分)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 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

10、分为兴 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 1 和图 2 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图 1 兴奋性突触作用示意图图 2 抑制性突触作用示意图 (1) 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 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 _( 填“前”或“后” ) 膜上的受体结合。在 图 1 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 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 _,从而发 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 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_ _( 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 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 氨基丁酸 (GABA)是

11、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 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 _( 填“抑制剂”或“激活剂”) 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 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_。 (3) 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 能与受体结合, 并且结合 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 , 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 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 填“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触”) 。 【解析】(1)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若引起 Na 内流,

12、可导 致 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若引起Cl 内流,可导致外正内负膜电位加强,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2) 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是因为体内氨基丁酸(GABA)过少,可使用氨基丁酸 转氨酶的抑制剂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 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 递质拟似剂类的麻 醉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不应该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否则就不 能起到麻醉作用。 【答案】(1) 突触小泡后外负内正动作电位(2) 抑制剂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 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 抑制性突触 12(17 分) 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 受伤害

13、性刺激损伤。图 1 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 2 为图 1 中神经元 A和 B相互接触部分的 放大。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图 1 图 2 (1) 处跨膜运输的方式_。 (2) 和都属于细胞的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 析,原因是 _ 不同。 (3) 图 1 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 信号转换是 _;请用 箭头和图2 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 (4) 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 填写字母 ) 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 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处神经纤维膜 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 【解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

14、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图中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 是突触间隙, 是突触后膜, 是受体蛋白; 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突触前膜释 放神经递质, 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间隙中以化学信号存在,递质与突触后膜结 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再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变化是由外 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皮肤受刺激后, 经传入神经F 传递到神经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 之后将信息传出, 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保持正电位,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 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1) 协助扩散 (2)

15、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F 保持正电位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13(17 分)(2014 浙江高考) 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 路: 取蛙 1 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用 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 如图 ) ,观察是否屈腿。 洗去 H2SO4,再用 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 生。 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 收缩。 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 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 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项实验思 路。 _ _。 【解析】(1) 中因反射弧完整,刺激适宜,能发生屈反射;中因刺激转化成神经 冲动及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 中直接刺激肌肉细胞,会使肌细胞兴奋, 发生收缩; 肌肉细胞的兴奋不能传递给神经细胞, 因为两者之间通过突触联系,且在突触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2) 若验证神经中枢的位置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