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399377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 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为国民经济持续协 调较快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 础。揭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和完整思 路,既是三农问题认识质的飞跃,又是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定 位的根本转变,必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庭院经济作 为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家庭经济的重要内容,应当适应新 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赋予时代内涵,突出时代特征,科学定 位,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一、缘起现状庭院经济既是古老的历史现象,又是当今广泛的世界现象,在中国农村建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2、,有了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了三次制度变 革,同庭院经济的兴衰休戚与共。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的个 人财产权,庭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强制推行以土地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把 农民的自留地、果树、家禽、家畜等强行入社,庭院经济几 乎消亡,弓I起了农民的抗争。上世纪60年代初,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给农民重划自留地、饲料地,允许私养家禽、 家畜,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林竹等,这是对农民财产权的 让步,承认农民部分财产权,使庭院经济得到恢复。尽管农 民的财产权是残缺的,但是孕育着新的制度变迁,诱发了包 工到户、包产到户,为家庭承包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家庭 承包

3、经营的成功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庭 院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庭院经济”概念的形成和发 展,标志着庭院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术性群众团 体,对庭院经济的倡导、探索、创新,活跃了学术思想,推 动其发展,逐步演变为政府行为,农民自觉的行动,实践、 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这似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条规律。目前,庭院经济收入大约占农业收入的30%40%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发生的三次制度变迁,始终 是围绕财产所有权这条主线进行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凡是 承认和保护农民的个人财产权,家庭经济和庭院经济就得到 发展,反之,就受到阻滞、甚至夭折。当前,在推行城乡一 体化过程中

4、,过分强调城市化和劳务输出,影响庭院经济的 发展,庭院经济收入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甚至出现了 衰退。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最佳的 经营方式。只要家庭式农业生产不改变,庭院经济也不可能 改变,改变的只是发展环境和服务手段。乡城一体化不是消 灭农村,更不是消灭庭院经济,而是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农 业实现产业化,农民实现持续增收。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 契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庭院经济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经济社 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要认 真加以研究,得出规律性认识,使之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做 出贡献。1. 产权制度的明晰性家庭承包经

5、营最大的功绩,明晰了个人财产权,确 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农民获得了身份自由。落实土地所有 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赋以农民真正意义上的物权, 确保承包期内可以流转和继承,为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的优 化、流动、组合创造了条件。庭院占有的宅基地、自留地等, 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长期使用权,不存在承包期问题,尽 管法律对流转等没有明确的界定;从私法上讲,无论是自物 权或他物权;从公法上讲,无论是所有权还是承包权;都是 宪法所保护的财产权。必须尊重、保护农民的财产权,这是 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发展庭院经济的产权基础。产权 的明晰,形成的激励机制,使农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 放,成为发展庭院经济

6、以及发明、创造、竞争的巨大动力。2. 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庭院经济适应不同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呈 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改革初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出现了自结型庭院经济;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庭 院经济主要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农民解决温饱后,走上 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庭院经济实现自给型向商品型转 变,庭院产品主要是为市场而生产,目前多数地区、多数农 户处于商品型庭院经济阶段。城市郊区和富裕的地区,以及 富裕户,出现了生态型庭院,经济功能逐步弱化。庭院经济 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不是整齐划一、循序而进的,大致反映 了发展趋势。3. 产业布局的区域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处于商品型庭院经济

7、,生产 由“小而全”向“小而专”和“专而联”转变,根据市场供 求关系和产品的价格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具有区域特 色的规模化、商品化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走上产业化的发展 道路。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进行 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 现效益的最大化。4. 技术路线的创新性庭院经济把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实施转变、拓 展、提升三大战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 越,出现了一批用现代设备、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庭院产业 集群。遵循生态规律,发挥农业生物共生循环的优势,出现 了多种优化组合,形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8、会的重要途径。5. 功能演进的生态性庭院是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微观结构。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适应天然生 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护和修 复形成庭院生态系统。因而在庭院结构、屋舍建筑、生物结 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多样性, 这些都是保护修复不同的天然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也是人 类适应天然生态系统正确干预的结果。庭院经济在取得显著 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6. 庭院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集中反映在土地零星细碎、庭院狭窄、超小规模经营、 劳动力素质低等方面,很难同商品经济接轨。为了扩大经营 规模,

9、拓展经营范围,实现规模效益,把庭院和承包土地连 成一片;加速承包土地的流转;实行“股田制”等,究竟会 米取什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对庭院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值得认真研究。二、功能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对庭院经济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许 多探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都存在合理性,取得积极的 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定位,是庭院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从 各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来看,庭院经济发展 成集生态、循环、效益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生 态是基础,循环农业是手段,高效益是目的,为新农村建

10、设 奠定了生态、经济、物质基础。1. 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系统不是建设出来的。庭院生态系统是人类适 应天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 保护、修复庭院生态系统而形成的。庭院生态系统是农业生 态系统的微观基础,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按照 当地天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协调好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的 关系,使人、生物、自然和谐共处。庭院经济是由生态、经 济、社会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既要注意系统内部的平衡, 又要注意系统之间平衡,使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 生产力之间协调发展,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 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循环型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的本质是生命物质通

11、过共生循环实现再 生产,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物质资源经历自然循 环 线性流动 循环流动阶段,目前进入循环流动的阶 段,发展成庭院循环经济。遵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 原则,庭院循环经济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利用农业生物 共生循环规律,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 发展资源再生,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三是资源的有效 利用、自我净化、自我平衡,实现清洁生产。3. 效益型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属经济范畴,讲究效率,追求效益是题中 之义。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 农业的综合效益。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

12、,分 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自 我发展能力。正确处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循环、效益庭院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 是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础,又是庭院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 引起文化焦虑和文化冲突的今天,发展、倡导庭院文化具有 特殊的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发展传承下 来,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与审美特色,几乎都是通过庭院这个载体传承下来的,并得 到很大发展。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庭院建筑、庭院布局、庭院装饰等是民族文化 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各族人民的

13、“根”。在新农村建 设中,庭院文化发展成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传承。三、政策策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支持、鼓励庭院经济的发 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要为庭院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1. 把庭院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加快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才能增强农业和农村经 济实力和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 物质基础。庭院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庭院现代 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通过庭院现代化推动农村现

14、代 化,通过庭院现代农业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这是积极 的可行的实际步骤。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设施改造装备庭 院房舍、庭院农业以及庭院的一切设施,建造经济发达、环 境优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在发展庭院现代化 进程中,要特别注意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手工业、传统食品、 传统工艺品等。2. 把庭院经济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设施建 设。迅速改变村庄建设规划滞后的局面,协调科学规划和尊 重农民习惯之间的关系,把庭院经济纳入村庄规划。发挥庭 院经济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要把庭院经济搞丢了,把乡村 风味遗失了,把地域特

15、征、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传统文化抛 弃了。3. 依托庭院经济建设区域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庭院经济要迅速实现从 “小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 从自给型向商品型的转变,构建农业专业化的微观基础。使 庭院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快形成特色产 业带、特色产业群和特色产业链。特色农业最具有竞争力。 特色产业具有市场的可识别性、可选择性、可供给性,是提 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源泉。4. 把庭院循环经济纳入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国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用50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 环社会。并按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逐步加以实施。庭 院循环经济作为

16、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 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众多循环经济组合模式,丰富和发展循 环经济内涵。离开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循环经济的 战略目标不可能实现;离开了庭院循环社会的建设,在全国 范围内不可能建成循环社会。5. 发挥专业学术团体优势,把庭院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学术团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发挥专业人才集中、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 势,为庭院经济干几件实事。要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庭院经济 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拿出可行性方案,向有关 部门献言献策。总结推广庭院循环经济的优秀组合。同有关 部门协作配合,对庭院经济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村庄规划、 农村环保、民宅建设等提出建议。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的试 点。对庭院经济进行科学的定性、定位,拿出实践成果、理 论成果。出版庭院循环经济专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