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383839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7.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结构-头部PPT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局部解剖学绪论,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胡振武主讲,General Description of Regional Anatomy,.,2,一、概述 1、定义与分部 2、与系统解剖学的区别 3、为什么要学习局部解剖学 4、怎样学好局部解剖学 5、 尊重人体标本 二、人体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 三、(软组织)间隙,.,3,1) 头部 (Head) 2 )颈部 (Neck) 3)胸部 (Thorax) 4)腹部 (Abdomen) 5)盆部与会阴 (Pelvis and Perineum) 6)脊柱 (Vertebral region) 7)上肢 (Upper limb) 8)

2、下肢 (Lower limb),一、概述 1.定义与分部:研究人体各局部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层次毗邻与临床应用的科学。,.,4,系统解剖学: 组织 tissue 器官 organ 系统 system 局部解剖学:层次 stratification 毗邻 adjacent 临床 clinic,2、与系统解剖学的区别:,.,5,3.为什么学习局部解剖学 4.如何学习局部解剖学,掌握重点,临床意义,临床学科,局部解剖学,基础,促进,.,6,二、人体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1、皮肤 Skin 2、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 3、深筋膜 Deep Fascia 4、

3、肌 Muscle 5、血管 Blood Vessel 6、淋巴管和淋巴结 Lymphatic Duct and Node 7、神经 Nerve,.,7,.,8,三、(软组织)间隙,1、概念:为潜在的空间,各局部一般均有多个间隙且相互交通,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与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 2、临床意义:积血、脓、感染扩散 3、掌握:名称、位置、内容物、特点,.,9,头部,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胡振武主讲,The Head,.,10,一、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1、境界 2、分区 3、结构 (二)表面解剖 1、三叉神经定位标志 2、脑的定位标志 3、硬脑膜窦定位标志 4、体表投影

4、二、颅 部 (一)额顶枕区 (二)颞区 (三)颅底内面 三、面 部,.,11,一、 概 述,(一)境界与分区 1、境界 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12,一、 概 述,2、分区 借眶上缘、眶外侧缘、颧弓上缘、耳门上缘、乳突前缘、的连线分颅颅部与面部,.,13,分区与主要结构:,头部,颅部,(颌) 面部,颅顶:额顶枕区,颅底:蝶鞍区,颅腔及其内容物,面浅部:软组织特点与临床,面侧区:腮腺咬肌区解剖特点 咀嚼肌间隙,.,14,颅:容纳脑及被膜 颌面部:视器、位听器、口、鼻等器官 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 静脉:颈内、外静脉 淋巴:直接或间接注入颈深淋巴结

5、神经:脑神经,.,15,(二)表面解剖,1、三叉神经定位标志 1)三孔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为三叉N三条终支穿出处,伴随同名血管。 2)麻醉点 三孔均在中线外侧2.5cm同一垂线上,是阻滞麻醉的点 。,.,16,(二)表面解剖,2、脑的定位标志,1)眉弓: 对大脑额叶下缘 2)颧弓: 对大脑颞叶下缘 3)枕外隆凸: 大脑枕叶下缘 4)翼点: 对脑膜中动脉前支,.,17,(二)表面解剖,1)枕外隆凸: 对窦汇 2)上项线: 对横窦 3)乳突: 对乙状窦,3、硬脑膜窦定位标志,.,18,(二)表面解剖,4、体表投影: 6条标志线 下水平线: 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线; 上水平线: 眶上缘与下水平线平

6、行线; 矢状线: 鼻根至枕外隆凸; 前、中、后垂直线: 是通过颧弓中点、 髁突中点和乳突根部 后缘向上与矢状线相交。,.,19,4、体表投影 脑膜中动脉 主干及前支后支 中央沟 中央前后回 大脑外侧沟 大脑下缘,.,20,二、 颅 部 skull,(一)额顶枕区 境界 前为:眶上缘、 侧为:上颞线、 后为:枕外隆凸上项线 层次 核心结构: (帽状腱膜及“头皮” ) 、皮肤特点: 厚而致密、大量毛囊、 丰富汗腺、丰富皮脂腺 、浅筋膜: 致密组织交织成无数 “小格” 脂肪团血管N穿行其中,.,21,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组 额区: 滑车上血管N 及眶上血管N 颞前区: 耳颞N及颞浅血管 颞后区: 枕小

7、N及耳后血管 枕区: 枕大N及枕血管,.,22,帽状腱膜epicranial oneurosis 特点: 腱膜厚而致密,最坚韧层。 连带结构: 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延续为颞浅筋膜。 动力结构: 是运动头皮及开大眼裂的主要动力结构。 张力: 前后纵向张力大于横向张力, 因此处理不同方位切开或损伤时应区别对待。,.,23,、腱膜下结缔组织 (腱膜下间隙) 1)最薄弱层; 2)移动性大: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为头皮的活动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3)易剥离: 因疏松结缔组织 范围广易剥离; 4)含导血管: 与颅顶骨内板障静脉 及颅腔内静脉窦相通 故称此层次为危险间隙,.,24,5、颅骨外膜: 1)最薄

8、层次,致密 2)间隙: 与颅骨间有少量结缔 组织疏松结合易剥离 3)连结: 在骨缝处连结紧密并 与硬脑膜外层相延续 4)血管: 由骨外膜发出细小的 血管进入并营养颅顶 骨外板;但对骨发育 生长影响不大,.,25,(二)颞区,1、境界 上颞线、颧弓上缘,2、层次 1)皮肤 2)颞浅筋膜: 含耳前后两组血管、N 3)致密颞筋膜 (浅深两层,内含颞中血管及脂肪) 4)强大颞肌 5)颞深前后血管神经 6)较薄骨膜,.,26,2)颞浅间隙: 颞筋膜深层与颞肌之 间,内有脂肪组织。,3)颞深间隙: 颞肌与颅骨骨膜之间, 内有颞深A、颞深N,1)颞筋膜间间隙: 颞筋膜浅层与深层之间。,3、颞区间隙,.,27

9、,(三)颅底内面 1、颅前窝: 一嗅穿过筛孔、 眶板下为视器。 2、颅中窝: 交叉沟:纳视交叉; 海绵窦:除有颈内A穿过外还有动眼、滑车、眼、展N经海绵窦穿眶上裂入眶; 圆孔:上颌N经 海绵窦过圆孔; 卵圆孔:下颌N穿卵圆孔; 垂体窝:容纳脑垂体, 肿瘤可压迫上述结构。,.,28,3、颅后窝 内耳门:有七面 八听脑N经过; 颈V孔:舌、咽、 迷走、副N经过; 舌下神经管: 舌下N经过; 枕骨大孔:脊髓 起始部及三层被 膜、副N、椎A 椎内V丛穿过,.,29,4、鞍区: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其内为垂体窝,容纳垂体。 1)垂体与垂体窝,前:鞍结节 后:鞍背 顶:鞍膈(硬脑膜构成)、

10、视神经、视交叉 底:蝶窦 两侧:海绵窦,.,30,2)海绵窦 居蝶鞍和垂体两侧。 上壁为: 鞍膈向外延伸; 下壁为: 是蝶窦的薄骨壁; 外侧壁: 内有动眼、滑车、 眼和上颌N通过; 内侧壁: 上部邻垂体, 下部内有颈内A和展N通过。,.,31,外侧壁:III、IV、V1、V2 内侧壁:与垂体相邻 窦腔内:颈内动脉、VI,.,32,垂体Hypophysis : 上方有鞍隔被覆,中有鞍隔孔;外侧无骨壁,直接与海绵窦组织及其内的颈内动脉相邻。,.,33,唇下经鼻经蝶窦入路,鞍底切除,额下经蝶入路,.,34,.,35,.,36,5、小脑幕: 是介于大脑枕叶 与小脑上面之间。 由硬脑膜形成的 一水平隔板

11、, 中部在鞍背与前 床突之间包绕中脑 构成小脑幕切迹。 切迹上方与海马 旁回、钩紧邻。 颅内压增高时 即可形成切迹疝,.,37,.,38,三、 面 部fase,(一)浅层结构 1、皮肤 皮纹 薄软 富于弹性 含大量毛囊 皮脂腺和汗腺,.,39,颌面部软组织的特点,(1)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 (2)皮纹变化大(因表情肌纤维方向不同) (3)皮下层血管、神经多 (4)静脉瓣缺乏、静脉与颅内静脉窦 广泛交通 (5)皮肤富于皮脂腺、毛囊、汗腺,.,40,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解剖生理特点,(1)颌面部处于人体的显露部位,对称性强、标志明确 (2)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软组织损伤后出血较多 (3)颌面部处

12、于呼吸道上端,且有颈部大血管存在,损伤后易因大出血或异物,肿胀等原因而并发窒息 (4)颌面部软组织中遍布面神经分支 (5)有多对咀嚼肌和表情肌,.,41,2、浅筋膜 疏松 内含表情肌 血管神经 疏松结缔 组织特点: 有个体差异 颊区含颊脂体 睑部脂肪少疏松,.,42,3、表情肌 1)眼周围肌 眼轮匝肌 (三部) 2)鼻周围肌 鼻翼开大肌 缩小肌 因退化而薄小 3)耳周围肌 因退化而薄小 4)口周围肌 口轮匝肌 匝肌周围肌,.,43,4、间隙与眶下孔 1)颊间隙 颊肌的浅面 有腮腺导管、 面A、面V、 面N颊支通过, 其间充满颊脂体,.,44,2)眶下间隙 上唇方肌深面, 面A和面V由 颊间隙过

13、渡 到眶下间隙,.,45,3)眶下孔 眶下血管神 经进入眶下 间隙;此处 骨壁较薄, 是处理上颌 窦的良好进路,.,46,5、血管神经,5、血管神经,1)面动静脉: 迂曲走行经口 角外侧、颊间 隙、眶下间隙、 鼻翼外侧达内眦。 面动脉:居面 V前方发出上 下唇A并与对 侧吻合形成口 周围血管环; 面静脉:无瓣膜, 通过内眦V与眼V、 面深V与翼丛与海 绵窦相通; “危险三角”:鼻根至两侧口角区域。,5、血管神经,.,47,2)面横动静脉: 穿腮腺后行于颧 弓下前行至面部 3)眶上血管神经: 穿眶上切迹至皮 下,布于额部皮肤 4)眶下血管神经: 穿眶下切迹至 眶下间隙 5)颏血管神经: 穿颏孔至

14、降口角 肌深面,.,48,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无瓣膜”、“危险三角”,后支 颈内静脉,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 前支 (面总静脉),面部静脉交通,翼静脉丛 面深静脉 面静脉,海绵窦 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49,.,50,6)面神经 从腮腺周边分出 颞支、颧支、 颊支、颈支、 下颌缘支 至表情肌 7)交感神经 分布于面部 血管壁,调 节血流量,.,51,(二)腮腺咬肌区,1、境界: 上:为颧弓及外耳道 下:为下颌骨下缘平面 前:为咬肌前缘 后:为乳突和胸锁乳 突肌上部前缘,.,52,2、层次及内容,1)皮肤 2)浅筋膜 3)腮腺咬肌筋膜 是颈深筋膜浅层的 延续,分浅、深两 层包绕腺体并形成 腮

15、腺鞘。 浅层厚而致密, 深层十分薄弱, 与咽侧壁最近, 腮腺病变易由 此向深面的咽 部扩展,.,53,(1)上缘: 由后向前为耳颞N、 颞浅V、颞浅A及面N颞支 (2)前缘: 自上而下为面N颧支、 面横A、面横V、面N 上颊支、腮腺导管和 面N下颊支 (3)下缘: 由前向后为下颌缘支、 颈支和下颌后V (4)后缘: 乳突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4)腮腺浅叶及周边穿出的结构: 浅叶是覆于下颌 支和咬肌表面的部分,周边穿出的结构排列如下:,.,54,5)穿经腮腺实质结构 (1)面N上下支及 面神经腮腺丛 (2)下颌后V 及2条属支 (颞浅V、颌内V) (3)颈外A上段 及2条终支 (颞浅A、颌内A)

16、,.,55,6)腮腺峡部: 位于下颌支后 缘和胸锁乳突 肌上部前缘之间 7)腮腺深部: 即咽突,居下 颌支和翼内肌 深面,向前内 深达咽侧壁 8)“腮腺床”: 指茎突及起自 茎突3肌和深 面的颈内A、V 及后4对脑N,.,56,腮腺导管周 围毗邻关系 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由腮腺前缘发出, 于颧弓下一横指 处伴面N颊支及 面横A、V向前走 行,至咬肌前缘 向内弯入颊间隙, 续穿颊肌开口于 上颌第二磨牙相 对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57,腮腺与面神经 相互位置关系: 1)腮腺前段: 面N主干长约cm 茎乳孔浅出后在腮 腺后面向下走一短 段。此处前为茎突 后为乳突,下为二 腹肌后腹;三者均 可作为寻找面神经 主干标志,.,58,2)腮腺内段: 行于腮腺实质内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