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371143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5.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乱砍乱伐、毁林开荒; (2)开矿时不合理堆放矿渣; (3)修建公路时破坏山坡表面。,1. 说明形成泥石流的三个主要自然条件。,2. 列举可能加剧泥石流危害的三种人类活动。,(1)地形陡峭的山区; (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 (3)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知识巩固,逃生指南,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正确的逃生路线是_。,AC,1、山上发生了泥石流,而此时你恰好在泥石流的路径中央,此时你该沿哪个方向逃跑( ) 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C、垂

2、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D、沿与泥石流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跑,课堂练习:,C,2、下列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是( ) A 、地震 B 、泥石流 C 、台风 D 、霜冻,课堂练习:,B,3、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B、开采矿物、堆放矿渣 C、修建公路、破坏地表 D、修建水库、调蓄水流,课堂练习:,D,4、下列地区属于泥石流频发的地区的是 ( ) A 、浙江 B 、上海 C 、甘肃 D 、广东,课堂练习:,C,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我们知道,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有的高峻,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层峦叠障,我们把它们统称作什么?,问题:,那么,地形的类型主要

3、有哪几种?,地形,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绵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山地,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积较大,起伏小。,高原,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起伏较小的地区,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盆地,四周为山脉、高原环绕的中部相对低陷地区。海拔四周高,中间低。,一、地形的五种类型,500米以上,1、什么叫海拔? 2、什么叫相对高度?,地面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杭州有哪些类型的地形?,1、丘陵 2、平原,你能谈谈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吗?,(提示:可以从交通、旅游、特产、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山区有什么不利和有利之处?,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等高线的特点为:,如何把地形的起伏表示在地

5、图上呢?,第一步,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步骤为:,1、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的把下部分去掉, 再依照轮廓画。 2、原来的位置不变,探究: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温馨提示:使用铁丝、牙签注意安全!,合 作 探 究,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投影,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缓坡),山脊(陡坡),山顶,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表示图3-67所示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等高线重叠处,做做练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规律:等高线较

6、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表示缓坡,等高线为很小封闭曲线处为山峰(中间高)或洼地(中间低).,从C点爬行。因为CA一侧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同学们想登鸡冠山走哪一条路好呢?,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要动 脑筋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规律:等高线较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表示缓坡,等高线为很小封闭曲线处为山峰(中间高)或洼地(中间低).,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C

7、,D,3、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反映在地图上时,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绘制平面图 B:绘制等高线图 C:绘制政区图 D:绘制旅游图,B,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判断地形部位的名称: A、_ C、_ D、_ E、_ 山峰A和B哪个较高?,山顶,山谷,鞍部,峭壁,B,B,A,C,E,D,下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一、地形的五种类型,500米以上,回顾,三、地形的变化,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在它的东段有一条深深的刻痕,即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

8、吗?,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主要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抬升与雅鲁藏布江的冲刷,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地形的改变,内 力,外 力,火山,地震,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泥沙堆积,生物因素,风力,冰川,海浪,流水冲刷,流水沉积,风的吹蚀,冰川作用,流水冲刷,桂林溶洞,流水侵蚀,科罗拉多大峡谷,流水冲刷,风的吹蚀,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当流水携带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流水的搬运作用、泥沙的沉积作用,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等

9、,二、外力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 -使地面起伏较大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 -使地表趋于平坦,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小结,课本P119答案,1. 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从图 3-76所示 A、B、C、D 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 以流水和风的作用为例,说明外力是如何“塑造”地形的。,C 处附近,等高线分布表明,该处是峡谷,在此处筑大坝可以省工,并且集水效果最好。,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风的吹蚀会形成风

10、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1: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 2: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 A: 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的作用 D:地震,D,B,智力快车,3: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 B:流水 C:火山 D:冰川,C,练习:,4、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是( ) A、同一海拔高度的地形 B、山脉中山峰的高度 C、地形的起伏 D、地形的变化,C,5、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m的山峰低900m,则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A、-132m B、1668m C、132m D、900m,D,6、某人的左右两侧

11、是山顶,前边后边是山沟,则此人位于( ) A、山谷 B、鞍部 C、山脊 D、盆地底部,B,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在某处重叠的地方为( ) A、山脊 B、山谷 C、缓坡 D、峭壁,D,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的地形是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山地,山谷,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四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 。 A、B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 ;为山脊的是 。,A,B,10、下列等高线图中所反映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B,C图表示 。D图表示 。,山脊,峭壁,11、华北平原是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这说明地形的形成( )

12、A:内力作用是主要的 B:外力作用是主要的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内力和外力共同塑造的结果 12、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_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D,流水,13右图是某地形等高线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位置地形名称: A_, B_, C_, D_。 (2)从图中可知 C点的海拔是_, 与最高峰的 海拔相差_。,峭壁,山脊,山顶,鞍部,900米,200米,14、在下图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形:,山地为_ 高原为_ 平原为_ 丘陵为_ 盆地为_,甲,乙,丙,丁,戊,请你来选择:,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流水的沉积作用 C、风的吹蚀作用 D、冰川移动的作用,A,地球上的各种地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中其实还包含我们人为的因素,为了使我们的地球美丽“健康”,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