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371114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习题《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教学案例(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届一轮复习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相关资料,1、2010年1月2日,相关部门评出“2009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为:大阅兵、保八、躲猫猫、低碳、严打酒驾、蜗居、地王、甲流、被XX、偷菜。这些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金融机构在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同时,要严格二套住

2、房购房贷款管理,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4、为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政策调整了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 B只要调整生产关系就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根本变化,5.(2008江

3、苏)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B,6、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12月18日,作为全省欠发达地区市级政府机构改革的试点地区阳江推动“大部制”改革,改革后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5个,改革力度省内罕见。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7.辨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

4、展有反作用。因此,凡是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有反作用的上层建筑都是先进的。,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在于能否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能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则是先进的;反之,则是落后的。 因此,认为凡是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有反作用的上层建筑都是先进的是不科学的。,8.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矛盾

5、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 B、 C、 D、 ,9、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10.2010年1月18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村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才

6、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联系材料回答: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分析,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原因。(9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6分),11.改革开放30年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从“皇粮国税”、“三

7、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记忆。这表明( ) A有量变未必有质变 B生产关系的调整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D事物发展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所指对象。 是指广大劳动人民。 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 是指被剥削阶级、被压迫阶级。 A B C D,13.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

8、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发挥积极作用。(2分) 人民群众是

9、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2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分),14.材料: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应该也有好坏和真假之分,区分标准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发展。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百姓满意,是发展的根本。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发展如何以人为本?(7分)。,答: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

10、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分):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要做到科学发展,要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要让发展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15.(2008全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

11、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答: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6.1978 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 位农民,按下了18 个红手印,搞起了“大

12、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 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 年到2007 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 元增加到4140 元,全国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村改革的总结文章,请根据材料写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9 分),( 2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1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局势的发展要求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革。(3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决定力量。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的证明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3分),17.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

14、遇也越大。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上述材料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10分),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是发展,对

15、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体现了这一点。(2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有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将继续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这些。(3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中心、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这一点。(1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16、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体现了这一点。(2分),18.今年是深圳设特区30年,2010年1月7日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参加深圳组讨论时提出了让深圳思考的三大命题:而立之年,立起了什么?迎接三十年,深圳要做什么?未来三十年,深圳要干什么?汪洋强调,要大力弘扬特区精神,继续秉承“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为特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结合上述材料,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经济特区改革为什么要秉承“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7分),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分) 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为特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以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