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3501 上传时间:2017-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球概论1.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相对下凹且较平坦(平原或丘陵)的地形称盆地。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 100m 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3.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 30-40km,纵波速度升高,具有全球性,大陆深,海洋浅。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4.古登堡面:地表以下 2900km,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由升高变为降低,位于高密度固体地幔与具有液态外核的地核之间的界面。5.地壳运动: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6.机械沉积作用:指在搬运过程中,碎屑的重力大于搬运介质的搬运力(曳引力、浮力等)时产生的沉积作用。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2、:由于被搬运的碎屑颗粒本身的矿物成分、密度、大小和形状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在搬运力发生变化产生沉积作用时,大都会发生根据其本身的特征按定顺序分选沉积下来的作用。第二章 矿 物1.矿物:自然产出的、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可用一定化学式表示的均匀固体。2.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有一定结晶构造和几何外形的固体。 (矿物是晶体) 。3.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选择吸收、混合色) 、条痕(粉末颜色) 、光泽(反射光线能力) 、透明度(可见光透过程度) 。4.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 、解理(矿物受力后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

3、 。第三章 岩浆岩与变质岩1.岩浆: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挥发组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2.岩浆岩分类:酸性(65%) 、中型(52-65%) 、基性(45-52%) 、超基性( 1-2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HC): 氯仿沥青“A”:指岩石中可抽提有机质的含量; 总烃含量:包括沥青“A”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含量的总和; 我国陆相中新生代淡水-半咸水沉积生油岩平均:0.1-0.3;非生油岩: 2.0%14.烃源岩小结: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生油气岩) ,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为生油气层。 生油气层是自然界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层,在沉积盆地中,油气是

4、从生油气层中生成并运移到具有多孔介质的储集层中储集起来形成油气聚集的。 生油岩一般是粒细、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常见的生油层主要包括粘土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空间上:在陆相盆地中,深水湖泊相是最有利的生油岩相;在海相环境中,一般认为浅海区及三角洲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古地理区域。时间上:生油最有利的时期是沉积旋回中的持续沉降阶段。 岩石中足够数量的有机质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岩石生烃能力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有机质丰度来代表岩石中所含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力。其中有机碳含量是最主要的有机质丰度指标,好生油岩都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

5、,通常将有机碳含量小于 0.5%作为泥质生油岩的下限。 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但是有机质只有达到一定的热演化程度才能开始大量生烃。勘探实践证明,只有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才有较高的油气勘探成功率。 成熟度是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在沉积岩成岩后生演化过程中,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镜质体反射率是目前用于评价生油岩成熟度的最有效指标随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的增加,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大。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镜质体反射率低于 0.5%;在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反射率从 0.5上升到 2%;至深部高温

6、生气阶段反射率继续增加。因此,测定生油岩中镜质体的反射率,可以预测油气的分布。 第九章 储集层和盖层1.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 物源及沉积环境: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的粒度与分选,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与圆球度,基质含量; 成岩后生作用:压实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2.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沉积环境:决定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 成岩后生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破裂作用。3.盖层封闭油层机理: 毛管压力封闭:岩性致密,无裂缝,毛管阻力 浮力;排驱压力 Pd 极高,封存压力大; 异常高压封

7、闭:巨厚泥岩层在压实过程中,水不能顺利排出,造成泥岩中部滞留水形成异常高压(欠压实结果) ,形成巨大的孔隙流体压力可以封闭油气; 烃浓度封闭: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止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4.影响盖层封闭性的因素: 岩性: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岩石的渗透率; 韧性:岩盐硬石膏富含有机质页岩页岩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等; 厚度; 连续性。第十章 油气运移1.油气运移的两个阶段: 初次运移: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疏导层)的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至聚集起来的一切运移。 2. 油气运移的机理: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油气在运移中所处的相态, 油气运移的通道,油气运移的方向,油气运移的

8、时期,油气运移的距离。3.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新生流体增压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渗析作用、其他作用。4.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 未熟低熟阶段:通道主要为孔隙、微层理面; 成熟过成熟阶段:通道主要为微裂缝。 5.初次运移方向:生油层内部异常高压的存在,由生油层中部向顶部、底部两个方向发生运移。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作用力: 浮力( 动力):由于油、气、水的密度差异而产生。油气与水的密度差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同等条件下,气所受到水的浮力远大于油所受到水的浮力。 水动力(动力 或 阻力):方向与浮力方向相反,则水动力是油链上浮运移的阻力。水流方向与浮力方

9、向相同,水动力就成为油链上浮运移的动力。 毛细管力(阻力):只有当作用于油(气)体的动力能克服该毛管压力差时,油气才能通过喉道而进入与之相连的下一个孔隙。总结:二次运移能否进行,取决于浮力与毛管阻力的相对大小,以及水动力的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和方向。7.地下油气运移的总规律:从高油(气)势区向低油(气)势区运移。静水条件下,油气的高势区位于储集层的低部位, 油气的低势区位于储集层的高部位。 8.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 储集层(疏导层)的孔隙、裂缝; 断层:可将地层剖面上相隔甚远的烃源岩与储集层沟通,常成为次生油气藏成藏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散失的主要通道类型; 不整合面:可将平面上相隔很远的烃源

10、岩与储集层沟通,常作为油气大规模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第十一章 油气藏的形成1.圈闭(trap):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2.圈闭的三个要素:供油气储渗的储集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3.油气藏: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单一圈闭”中,可以只有一套储集层,也可以有数套彼此沟通的储集层;其中的流体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边界。4.圈闭的度量: 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外溢出的位置点;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闭合高度(闭合度):圈闭中储集层顶面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5.六大成藏要素:

11、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 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 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 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 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6.六大要素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条件:、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生烃凹陷面积大、持续发育时间长、沉积速率高的大中型盆地或面积虽较小但沉积速率特高烃源岩总厚度大的盆地,油源丰富; 烃源岩排油能力、有机质的成熟度、有机质的丰度和母质类型、烃源岩的总体积。、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有效地驱入储集层, 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发

12、生逸散; 烃源岩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连续/不连续)与接触方式(面接触、带接触、体接触) ; 盖层的封闭能力。、具备有效的圈闭: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圈闭距油源区的远近:距油源区近的圈闭一般比距离远的圈闭有效性更高;位于油气运移主要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圈闭形成时间的早晚:形成于大规模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的圈闭有效性; 必要的保存条件:断裂活动、地下水的活动、圈闭盖层的剥蚀都直接影响着圈闭的保存条件。7.油气藏的再形成: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下处于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当地质变动使其平衡状态被打破时, 油气可以发生再分布、形成新的油气藏。8.造成油气再分布和油气藏再形成的

13、常见作用和因素有: 断裂切割油气藏,使其圈闭的完整性被破坏; 不均衡抬升使地层反向倾斜; 构造运动使油气藏的圈闭萎缩/消亡, 伴以形成新的圈闭; 油藏被深埋, 石油裂解成气。第十二章 油气藏的类型1.构造圈闭及构造油气藏:凡是因地壳运动使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构造油气藏。2.构造油气藏的分类:、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 ;、断层圈闭: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 油气在断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类型: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指油气储集的空

14、间和渗滤通道,主要靠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或由裂缝连接的溶孔、溶洞系统组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与断层圈闭和背斜圈闭有密切关系) ; 类型: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砂岩裂缝性油气藏。、刺穿接触圈闭:由于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在刺穿接触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刺穿接触油气藏。3.地层圈闭及地层油气藏: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4.地层油气藏类型: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凡是储集层上倾方向或上方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以上的不整合油气藏)第十三章 油气聚集单元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

15、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注意:形成任何一个油气田,单一的局部构造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面 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控制着该范围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因此,在进行油气田分类时,往往是以局部构造单位的成因条件作为基础。2.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3.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必须是沉积盆地;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