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41332073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计算能力、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合情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

2、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在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生活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导作用,优化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查漏补缺。三、教材分析第十一章 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

3、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第十三章 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

4、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第十五章 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

5、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2、加强教学技能,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注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提高学生素质。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

6、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这些习惯包括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预习的习惯;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6、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

7、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1)以A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ADC共2个;(2)以E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

8、,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那么就有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个三角形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B5cm,6cm,10cmC1cm,1cm,3cmD3cm,4cm,9cm解析:选项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

9、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A3x11 B4x7C3x11 Dx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11.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

10、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

11、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

12、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应用(重点)2能够准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里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如果兄弟两个想要平分的话,你该怎么办呢?本节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高【类型一】 三角形高的画法画ABC的边AB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解析: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根据概念可知解:过点C作边AB的垂线段,即画AB边上的高CD,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

13、方法总结: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必须满足:(1)过该边所对的顶点;(2)垂足必须在该边或在该边的延长线上【类型二】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高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5,BC6,ADBC于点D,且AD4,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的最小值为_解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PAC时,BP有最小值由ABC的面积公式可知ADBCBPAC,解得BP.方法总结:解答此题可利用面积相等作桥梁(但不求面积)求三角形的高,这种解题方法通常称为“面积法”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中线【类型一】 应用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的长在ABC中,AC5cm,AD是ABC的中线,若ABD的周长比ADC的周长大2cm,则BA_.解析:如

14、图,AD是ABC的中线,BDC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BABDAD)(ACADCD)BAAC,BA52,BA7cm.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ABD与ADC的周长之差转化为边长的差【类型二】 利用中线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图,在ABC中,E是BC上的一点,EC2BE,点D是AC的中点,设ABC,ADF和BEF的面积分别为SABC,SADF和SBEF,且SABC12,则SADFSBEF_解析:点D是AC的中点,ADAC.SABC12,SABDSABC126.EC2BE,SABC12,SABESABC124.SABDSABE(SADFSABF)(SABFSBEF)SADFSBEF,即SADFSBEFSABDSABE642.故答案为2.方法总结: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探究点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BCE40,求ADB的度数解析:根据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0,得出BAD30,再利用CE是ABC的高,BCE40,得出B的度数,进而得出ADB的度数解:AD是ABC的角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