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329172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6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单元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5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习作中如何结尾的方法以及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名言。重点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难点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出示课题。思考、讨论问题。通过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讲授新课二、交流平台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

2、情。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 (1)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的描写的场景中。如: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 父爱之舟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中描写了母亲数钱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工作的辛劳、挣钱的不易,以及“我”的羞愧、自责。(2)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A.什么是场景?场景是一些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

3、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的画面。场景或是热闹的,或是欢乐的,或是严肃的,其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感情,这样的场景才具有感染力。B.细节指的是什么?细节是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节。对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能起到表达主题思想、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突出文章中心。因此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细节,也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慈母情深 通过“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一细节写出母亲顾不得抬头突出工作的忙碌、工作的辛苦。三、词句段运用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

4、的特点。A.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这是一种自然式结尾,即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果。同时这个结尾也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B.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结尾点题,同时抒发感情,表达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用抒情的方式结束文章,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是感悟式结尾,写出了自己因某件事而生发的感悟,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2.说一说,你知道的课文结尾有什么特点?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引用佳句结尾。公园里的秋色的结尾: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抒发情感结尾。 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 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犹如一座七彩拱桥架在天宇,我的心也变得纯洁、明净。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结尾。龟兔赛跑续的结尾:正当乌龟为自 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结尾。 3.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

6、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这段话描写了工厂内的女人们工作的场景。厂房里空间狭小,潮湿颓败,酷热难当,像蒸笼一样,逼真的描写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女工们依然紧张地忙碌着。 这些描写衬托出她们工作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

7、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这段话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渲染了欢快、热闹的气氛,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温情。4.场景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景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2)明示、暗点主题。有的场景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5.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

8、个大人了。这段中的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段中的“第一次”表明了“我”这次的“哭”与以往的不同,突出了“哭”中蕴含的复杂滋味。写作指导: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次成长,有时就是一瞬间的事。仔细回想自己经历过的成长瞬间,用简单的语句写一写。 范例:1:第一次做饭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打算为妈妈做一顿饭。做什么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做蛋炒饭!我马上冲进厨房,做准备工作。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鸡蛋打好;再把葱切好;然后在

9、锅里放点油,把煤气灶打开。过了一会,油热好了,我把打好的鸡蛋放入锅内,再把饭放入锅内炒。过了一会,蛋炒饭就做好了,最后,我把葱和调料撒进去-香极了! 范例2: 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 我把一脸盆的衣服端到水槽边,打开水龙头,放满一水槽的水,把衣服浸下去。浸湿后,捞上来,挤掉一些水,擦上肥皂。妈妈告诉我,先从衣领上擦起,再把整件擦遍。我拿起肥皂往衣服上擦。肥皂像一条滑溜溜的小鱼,不时地从我手中滑走。我又把它抓回来,重新擦。 擦好肥皂后,我用手使劲地搓洗衣服。这时,肥皂泡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娃娃,从衣服里钻出来。我越搓,肥皂泡就越多。 搓洗好以后,我把衣服放到水槽里漂洗。漂洗四桶水以后,衣服就干净了。

10、最后,我把衣服拧干,放在脸盆里,搬到阳台上,让妈妈晾起来。 洗衣服虽然有点累,我却感觉到了劳动的快乐!三、日积月累 1.理解名言的意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即使是一碗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

11、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2.拓展延伸积累有关的勤俭的名言警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感悟、思考、表达。合作探究,披文入情。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场景、细节在写作中的作用。 掌握课文结尾的的特点。尝试人生中成长瞬间 仔细回想自己经历过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积累勤俭的名言警句,养成良好的美德。课堂练习1.“_”节俭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还能涵养我们的品德。2.爷爷总是告诫我:“ _ 勤俭节约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美德啊!”3.姐姐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的,买东西从来没 有节制,妈妈无奈地对她说:“_现在不知道节约, 以后有你的苦头吃。”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几种结尾方式,知道了场景描写的作用,还学会了写一写自己“第一次”的独特体验,背诵了有关勤俭的名言,可 以说受益匪浅。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