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329073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8单元语文园地 教学设计课题 语文园地单元8单元学科语文年级5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过程与方法了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及他的楷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并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重点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3.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

2、的话;。4.了解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及他的楷书特点;。5.初步理解并朗读、背诵古诗观书有感。难点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寻找好书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积累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仿说与书有关的比喻句;。3.学习把零散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出示课题。思考、讨论问题。通过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讲授新课二、交流平台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交流平台内容, 边读边做

3、标注。(2)交流探讨:A.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B.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寻找课外书去阅读,说出来分享给大家。C.你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哪些阅读方法,说出来分享给大家。 2.讨论,回答A.平时你们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哪些课外书?(1)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2)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3)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4)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5)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4、,这种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B.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寻找课外书去阅读,说出来分享给大家。a.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b.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c.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

5、获。C.你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哪些阅读方法,说出来分享给大家。a.信息式阅读法:捕捉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阅读. b.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内容的目的。c.勾画、摘录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d.默读法: 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掌握语义。三、词句段运用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词句段运用内容,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词句段运用(一)A.这三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词句段运

6、用(二)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总结把几句话排成一段连贯的话的方法。2.讨论,回答词句段运用(一)(1)这三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2)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词句段运用(二)(1) 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

7、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2)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妤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3)总结把几句话排成一段连贯的话的方法。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

8、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练一练: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夕阳忽地全落下去了,只下红色晚霞在天边飘浮。( )为了看日落,我登上了顶楼。( )它放射出万道霞光,把四周的云朵都染成了玫瑰色的了。( )向西眺望,只见一轮红日悬挂在天边。( )观看了日落的情景,我不禁赞叹:“多么美啊!”( )夕阳渐渐下坠,不那么耀眼了,显得更红艳。四、书写提示1.阅读:书写提示,归纳书法家欧阳询及其书法特点。他是唐代著名的

9、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2.我交流,我积累。临摹字帖的方法。a.挑选字帖。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 b.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循序渐进。C .背、核、用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

10、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e.博采众家之长。 五、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2.作者简介。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3.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萍乡竹山村)双林寺侧

11、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4.理解重点词语。(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

12、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5)艨艟(mng chng):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6)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7)中流:河流的中心。5.理解古诗。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

13、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8.作品鉴赏。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

14、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心思想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观书有感其二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

15、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 小结: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这两首诗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9.延伸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 (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