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328526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潮(人教部编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美丽自然自然无言,却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师,为我们奉献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作品。塞外的草原,茫茫辽阔;江南的荷塘,莲叶田田;奔放的大海,涛声激越;无垠的沙漠,静默无言自然多姿,风景无限。这美景澎湃在雄奇壮美的钱塘江大潮里,沐浴在柔和美妙的洱海月光中,呈现在倦鸟翻飞的江上,寄存在花牛惬意的美梦里,闪烁在繁星灿烂的星空中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就让其中那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我们感悟美的心门。本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自然美丽的风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也与此相关。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聆听自然的教诲。

2、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课文观潮2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走月亮 2课时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2课时动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两首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花牛歌繁星1课时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会观察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1课时学会观察、思考、发现,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能够自觉保护环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1多角

3、度观察,把写作对象介绍具体、清楚;学会修改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意境;通过描绘画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运用;掌握钢笔字的书写要领,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 观潮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野开阔,气势雄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学习这篇课文,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观察及

4、表达的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边学边积累,充实学生的词汇宝库。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教学难点1.抓住

5、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2.能够借鉴课文的写法,描绘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3、4自然段。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1.积累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把握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2.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6、”。(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钱塘潮的成因(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2)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

7、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会写的字:观 说 大 宽 望 动 时 如 山 动 波会认的字: 立 首 横 荡 时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

8、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人山”“人海”,这两个词语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将人比作山和海。山高大,海无边,可见人之多。其次,引导学生想象过节时或有重大活动时街上人潮涌动的盛况,这样的情境学生大多有切身体验,能使他们更具体地理解词义。(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预设:理解“横贯”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来实现。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并排站,横向走过讲台。也可以与竖向行进进行比较,在对比中理解词义。(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

9、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4.指导词语归类。AABB式:浩浩荡荡密密麻麻轰轰烈烈祖祖辈辈ABAC式:人山人海毛手毛脚实话实说毕恭毕敬拟声词:隆隆 哗哗 唧唧 咚咚 呱呱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出示问题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

10、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景象。(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课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课题开始,通过理解课题初步了解了“潮”的所指,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接着,我

11、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还朗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示例:_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规则;_朗读课文咬字清晰,声情并茂;_对课文画面的描述形象生动,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都能像他们一样,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3.感受大自然

12、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1.品读句子,感受画面,形成整体认知。2.运用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奇观。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奇观 据说 笼罩 顿时 震动 余波 若隐若现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

13、作者的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课文的把握情况。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重点)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这里的“奇观”二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预设:一些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进而把握开篇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B.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找一找

14、,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再现这种画面的?)(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难点)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之时声音和景象的变化。写远处时,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

15、现。写近处时,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气势的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C.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D.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放学回家后,请你们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讲给家长听。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馈赠给我们如此壮观的景致。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