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32733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摘要:人类农耕文化是先人的智慧和结晶,也是先人的伟大创造。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是在原始采集、狩猎、游牧、游耕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的史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的农耕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会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东南亚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而哈尼/阿卡先民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云南与中南半岛哈尼/阿卡人从原始采集到梯田农耕文化的创造、利用和发展历程,同时揭示哈尼/阿卡人梯田农耕文化管理系统的奥秘。关键词:哈尼/阿卡;农耕文

2、化;探析东南亚哈尼阿卡人是勤劳勇敢的一个民族。今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五国。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哈尼阿卡人有 185 万余人,其中:中国 1439 万余人、越南24 万余人1 、老挝 10 万余人、缅甸 25 万余人、泰国95 万余人。从现存的哈尼阿卡人的有关迁徙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各地农耕情况来看,该族农耕可分为旱地(梯地)农耕系统和水田(梯田)农耕系统两类。 1一是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中国西双版纳州境内的哈尼族阿卡人和普洱市境内的哈尼族阿卡人、缅甸、老挝、泰国等国的阿卡人大部分都耕种旱地 (梯地)农耕;二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和李仙江流域的中越两国哈尼族大部分都耕种水田(梯田

3、)农耕。今天他们无论从事旱地(梯地)农耕,还是水田(梯田)农耕,都曾经历过采集、狩猎、游牧、游耕(刀耕火种) 、固定地(梯地) 、水田(梯田)等生活。现笔者拟对东南亚哈尼阿卡人原始采集到水稻梯田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探究。一、哈尼阿卡人原始采集生活到游牧生活自然采集是人类最早的经济生产活动方式,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来自大自然植物的鲜果、干果、块茎、嫩叶、笋子和某些菌类。人类祖先靠采集天然植物为生的同时,也捕捉小动物和捕捞河里的鱼虾等充饥,这是古代哈尼阿卡先民早期的采集、狩猎生活。在旧石器时期,人类祖先掌握了石斧、石矛以至后来的石弩等投掷武器和火的使用及工具的改善,大大提高了人类狩猎生产活动的效

4、率,产品有了剩余,于是人们将剩余的野生植物和幼小的动物驯化成家畜,而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也就产生了2(p110-112)。(一)原始采集生活和狩猎生活哈尼/阿卡人的原始采集和狩猎生活起源于何时,现难于考证,但哈尼/阿卡人的历史迁徙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中均有采集和狩猎的痕迹。据哈尼梯田研究专家史军超研究员等人译注的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一书载:在虎尼虎那时代的祖 先,知母不知父,兄弟姐妹不知是谁,他们撵跑豹子就搬进岩洞,吓走大蟒住进岩洞,他们看见猴子摘果吃就学着摘来吃,看见竹鼠刨笋也跟着刨来尝,学着穿山甲的满身鳞甲也穿起树叶做遮衣。天上的炸雷劈在大树上烧起不熄的大火,先祖把火种捧回山洞保

5、存起来。惹斗领着大家去打猎从这山跑到那山,遇着大象把它撵下深涧,遇到鹿子敲断它的脊梁,见着豹子扛起木棒吆喝。先祖来到河边,看见飞虎捕鱼,他们也学着跳进河里捕鱼。大群先祖围在火堆边,手里的青鱼跳进火堆中,转眼被烧黄,先祖拿来尝一尝,味道比生食鲜美,从此知道熟肉比生肉香。 2(p110112)可见,该书中也反映了古代哈尼族先民采集、狩猎的历史痕迹。除此之外,在近代汉文史料中也有零星地记述哈尼族的采集生活和狩猎生活的情况。 2如: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安南州(今云南双柏县) “西南有和泥者,衣不掩颈, (妇女)不谙女工,惟打猎捕雀以供其夫。 ”清代康熙新平县志卷二新化州风俗说哈尼族支系喇乌“居深山茂

6、林,不种田,种棉花,采芦捕猎为生理。 ”清代滇南志略临安府说哈尼支系卡堕“女事耕作,男佩带枪,以捕猎为生。 ”3(p28)该书中所记述的内容是当时哈尼族采集生活和狩猎生活的情景。至今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哈尼/阿卡人生产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在迁徙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中讲述的那样,驯养野生小动物和移栽野生植物的痕迹。3 (二)游牧生活和游耕生活据哈尼族文化大观载:“数千年前,哈尼族先民聚集居在青藏高原,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属于庞大的诸羌部落集团,当时尚未形成一个叫做哈尼的民族,他们只是一个个民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哈尼族先民是其中以放牧牛羊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人群中的一支。对这些部落集团

7、,历史上统称为西方牧羊人羌人” , 4(p2)可见这是哈尼族先民游牧生活的时期。哈尼/阿卡先民的游耕生活是在游牧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在青藏高原的游牧生活中,已经发明了原始农业,采用原始简单的生产手段种植某些农作物。由于游牧生活的漂泊无定,游牧经济提供给人们的生活资料是贫乏的、无保证的,所以,原始农业经济成分逐渐加大,游牧经济生活成分逐渐减少。这是哈尼/阿卡先民从游牧生活转向游耕生活的时期。 4二、哈尼阿卡人旱地农耕的创造和利用过去,哈尼/阿卡人以旱地农耕为主,他们的耕种方式为:把森林砍烧后不犁、不挖,以棒点种。砍伐一次,只种一年。有的地方由于长年累月的刀耕火种,原先茂密的原始森林已

8、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只残留下枯死的树干或草地。而后,哈尼/阿卡人的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改变。他们在长期的刀耕火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把一片森林改造成 用途不同的各种耕地,先改造成处女地,再改造成幼林地,最后改造成草地。(一)处女地哈尼/阿卡人处女地的特点:一是在砍伐森林、烧地、播种时,特别注意保护地中的树桩,以利于树桩迅速发芽长枝。这是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刀耕火种。二是只种一年的处女地,害虫和杂草均少。由于新林地树木多,烧地时火势猛烈,都被烧死,所以,处女地里的虫灾和杂草较少,有的处女地甚至不必除草。三是只种一年的处女地有利于保护水土。由于处女地耕

9、作期短,树木发芽恢复快,因而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四是只种一年的处女地粮食产量高。新开辟的处女地,树木和杂草茂盛,焚烧后灰料多,土壤自然就肥沃,所以粮食产量高。五是哈尼/阿卡的处女地,一般不挖、不犁。地里的树木焚烧之后,作为肥料的草木灰覆盖于表土,雨水来临,灰料渗入土中,有利于作物吸收。不挖、不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树根很少受到伤害,地里的树桩短期内便会发芽长枝,五六年后又可以再次砍伐耕种。(二)幼林地(轮耕地)哈尼/阿卡人的幼林地是处女地抛荒后改造过来的一种刀耕火种地。因在砍伐处女地时,烧地、播种等都特别注意保护地中的树桩。所以处女地休耕五六年后,原树桩发出的树枝又可以砍伐烧地,虽然这种幼林地比处

10、女地差一点,但由于烧地时火势猛烈, 杂草和害虫都被烧死了,所以,幼林地里虫灾和杂草也很少,加上烧地时产生丰富的肥料,因而产量不会受多大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耕地中幼林地占的比例较大。这种幼林地当地称之为轮耕地。(三)梯地(台地)哈尼/阿卡人的梯田农耕文明是在处女地、幼林地、草地等基础上开垦而成的梯地。马克思在科瓦列夫斯基人公社土地占有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中,也谈到北美印第安人的原始农业部落存在着两种耕作制度:“在某些地方,部落耕种的地段满一年便被抛弃;在另一些地方,清除草莽、灌木和森林而得来的土地则继续加以播种,直到地力完全耗尽。 ”5(p81-82)哈尼/阿卡人的刀耕火种与北美印

11、第安人一样,种一年就抛荒,反映了他们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年年砍伐耕作的原始农业生产技术特点。 5今居住在我国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阿卡人和普洱市境内的哈尼族阿卡人与缅甸、老挝、泰国的阿卡人至今以旱稻(梯地)农耕为主,水稻(梯田)农耕为辅。在国内外阿卡人开垦出来的梯地(地)如:勐海县格朗和茶山、澜沧县糯福茶山、缅甸杂山茶山、老挝母鸡寨茶山、泰国美斯乐茶山等,这些茶山的梯地(台地) ,不比红河流域和李仙江流域的哈尼梯田差。 三、哈尼族水田农耕文明的创造和利用(一)汉文史籍中载的哈尼梯田哈尼/阿卡先民种植的水稻农耕,是他们祖先从青藏高原迁徙来到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砻江以东的连三海、海子等沼

12、泽平坝,及发源连三海的阿泥河(安宁河)流域前后开始的。据尚书.禹贡载:涐水(大渡河)畔, “厥土青黎,厥田下上” 。 “厥田下上”说的就是梯田。这是中国史籍对梯田最早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是对哈尼族治梯田最早的文字记载。因为,大渡河畔为哈尼族的居住地。清胡渭禹贡椎指说:“和夷,俄水南之夷也。 ”“和夷” 、“和蛮” 、 “和泥”均为哈尼族之古称。 “哈尼”为“和泥”之音转,“和” ,古音读“俄” , “俄水”据此得名。因而,可以说,哈尼族先民是中国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只是当时没有把这种农田样式命名为“梯田”而已6 。由此可见,哈尼/阿卡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垦农田种植水稻了。 6随后山海经海内经

13、、 史记西南夷列传 、 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等汉文史籍中对此亦有记载。明朝洪武时,为鼓励农垦,乃对于率众开辟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和泥首领,如左能吴蚌颇、纳更龙咀,允其从思陀、纳楼独立出来,给予土官职衔,世领其所开辟地区。嘉庆临安府志卷一八“土司志”说:“左能亦旧思陀属地也,后以其地有左能山,故曰左能寨。洪武中,有夷民吴蚌颇开辟荒山,众推为长。寻调御安南有功,即以所开辟地另为一甸,授长官司,世 袭,隶临安。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卷九左能寨寨长官司下说, “部夷惟窝泥一种” 。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四土司传中纳更山土巡检下说:“明洪武中,龙咀以开荒有功,给冠带,管理地方。寻授土巡检,传子龙政”明土官底薄 “纳更山巡检司巡检”条说:“龙政,车人寨冠带火头,系和泥人” 7(p5152)另据临安府志土司志对哈尼族梯田耕作情况有如是描绘:“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涧槽)数里不绝。 ”4 (p6971)这是对哈尼山乡梯田的真实写照。 8(二)民间故事中的哈尼梯田除以上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梯田的记述和赞美外,在国内外哈尼/阿卡人的民间神话传说、诗歌、歌谣、故事等中也有梯田农耕的开造和利用的情景。如流传于绿春县哈尼族格角人地区的有栽地歌 、 号地歌 、 砍地歌 、 烧地歌 、 开田歌 、 犁田歌 、祭水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