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1321892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岳麓版必修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习指导一、课标要求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5.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6了解近代以来人们

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7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8了解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学法建议学习本单元时,一要要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在世界大背景下考虑,树立整体史观,认识到本单元的两条线索工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二要从近代化视角看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三要辩证地看待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四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并

3、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三、重、难点分析1.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进一步扩展: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形成方式与条件:国际贸易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各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人口与资本流动:国际移民和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高潮、两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高潮,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形成表现: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出现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贸易国际化:市场广阔和商品丰

4、富;投资国际化:资本输出和股票证券业发展;经济危机:危害迅速波及全球,1857年出现第一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4)评价:积极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是历史的进步;消极影响:世界市场中欧美列强占据主导地位,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附庸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合理;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1)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对华商品经济输出以及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2)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经济结构

5、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官员掀起的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四种经济形态并存。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

6、主革命的发展。(3)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和影响变化的因素(1)特征: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因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民族资本主义

7、产生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四、观点选编和解读1.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段时间被称为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或“黄金时期”。促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学术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主要认为,在第一次

8、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所不同的是由战前列强共同争夺中国,变成英、美、日联合掠夺的新格局。因此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快速发展,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论据不足。而这一时期国际商品流向和商品市场的转移才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真正原因。 2.法币政策的评价问题 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政策,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统一了中国币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货币脱离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加速摧毁了旧式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促进了现代化银行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衡量,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也有人认为虽然法币政策对市场流通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应当看

9、到这是“四大家族”对人民的一次大掠夺,比如币制改革时,其兑换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差距,因此政策的积极意义是有限的。 3.哥伦布的评价问题 哥伦布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新教材在分析哥伦布以及新航路的开辟问题时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教材的这段叙述反映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即,应该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是哥伦布打破了东西两半球的孤立状态,使全球联成一体,

10、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使人类历史开始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从而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这也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当然,哥伦布在殖民地进行的不义战争和掠卖印第安人为奴隶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必须把哥伦布死后西班牙对拉美殖民掠夺的暴行,同哥伦布本人的活动区别开来。 五、典型例题示例1.(2009高考江苏单科)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条件的理解能力,新航

11、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正确答案选择C项。2.(2009高考广东单科)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12、表现,根据以上分析,需要这些证据的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正确答案选择A项。3.(2009高考山东文综)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A.重义轻利思想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D.中庸自保思想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莫教美利让四方”,反映了重庆商会渴望大办实业的愿望和爱国思想。正确答案选择C项。4.(2009高考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

13、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正确答案选择A项。六、故事选编1915年上海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15年3月16日,上海商会组成“劝用国货会”,推举虞洽卿、董少严、王正廷为正副会长。18日,绅、商、学各界联合发起,在张园召开了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国民大会,到会者近4万人。大会通过提倡国货、设立公民捐输处等项决议。到22日,上海抵制日货声浪日益高涨,福州路、南京路等处日人所设商店均一律闭门,暂停营业。捕房以“恐人众滋事”为由,加派探捕分头梭巡,“以资弹压”。与此同时,城厢内外街巷各处墙上以及电杆木桩上均贴有抵制日货传单。上海商民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商民的响应,到月底,全国各地商人拒卖日货,人人用国货。不少学校规定,文具一律用国货。一些大城市的报纸,天天刊登“国货调查录”,鼓动人民选用国货。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以反日爱国为题材的戏剧和歌曲。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说,进行鼓动。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