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132095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词 汇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一、 文言文中的字和词要想弄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首先要必须分辨字和词这两个概念。字和词不是同一个概念。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信号,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词。而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标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在现代汉语里,字和词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它是由三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而用七个字来书写。又例如:“固”是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独立运用,因为它记录的只是一个单音节的语素,必须和另一个或一些语素结合成“固然” 、 “固定” 、 “固有”

2、 、 “固体” 、“坚持” 、 “顽固” 、 “依然固我”等词或成语后,才能独立运用。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字不等于一个词。现代汉语里双音词和多音词居多,字和词也就常常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因此,在读白话文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词看作语言的表音单位而把字仅仅看作语言的书写单位。但是,在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作品文言文里,情况就不同了。文言词大多是音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复句用十一个字记录,也就是由十一个词组成。 “朝令夕改” ,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就是由个四字记录。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在单位上是统一的。而且,文言文用的书

3、面语言,由于时过境迁,不会再同时以口语的形式出现,必须通过字的媒介,才能识词、析句、阅读篇章。因此,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 ,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它们所说的“词” ,倒专指的是虚词。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字和词常常会不自觉地变成了同一个概念。从个别的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称一个词为一个字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在讨论字与词的规律、研究字与词的诸多现象时,把字与词等同起义来,便会生出很多麻烦,是很不科学的。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东西,除了它们彼此关系密切外,民还有着互不相同的发展规律。尽管汉字的造字初期是一词造一字,字词的对当关系非常整齐,

4、然而到了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异词同字现象如: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甚倨。 (居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 甲、形貌昳丽。 (战国策齐策 )乙、丽土之毛。 (甘藷疏序 ) 甲、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王风硕鼠 )乙、唯闻女叹息。 (木兰诗 )以上三例,甲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而乙的“观”则当“观看” 、 “观赏”讲。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甲的“丽”义为“华美” ,乙的“丽”义为“附着” ,也是两个词。至于甲“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 ,乙的“女” ,更是

5、没有什么关系了。异字同词现象如: 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 甲、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 )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丙、遂开门纳众。 (赤壁之战 ) 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赤壁之战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以上三例,甲的“暮”与乙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丛草之状,2说文:“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了“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 ,所以“莫”与“暮”

6、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甲的“被”与乙的“披” 、乙的“丙”与丙的“纳” 、甲的“故”和乙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 “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同音。 “内” 、 “纳”都是“使进去”的意思,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 ,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同词民字和异词同字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下面还要一一讲到。但是,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然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的关系简化,就会发生望形生义的毛病,把文言文的词义理解错误。面对文言文中字与词这种矛盾的状况,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留心,采用各种办法,将字词关系统一起来

7、,才能因字而识词。从了解意义的角度说,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词,因为义是词所固有的,字义是由词那里承受来的。但是词义不可能没有词形来表现。古代汉语的词,口头形式是音,书面形式是字形,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初期是据义而构形的。所以,从原始字形可以直接了解义。这样,汉字对认识词的作用、特别是认识词义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二、 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首先,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别是先秦的文言文,很少有双音词,即使常常两个字连起来用的词,也完全可以分开来解释。例如: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形容枯槁。 (史记屈原列传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战国策齐策 ) 婉贞于

8、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认魏晋。 (桃花源记 )以上几段话,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有,将各句中的词析出,绝大部分是单音词,其中有一些连用的字很像双音词,如中的“所以” 、 “出入” 、 “非常” ,中的“形容” ,中的“其实” ,中的“结束” ,中的“无论” 。但它们都不是双音词,必须按单音词分开来解释,意义也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很不一样。 “所以”不是因果复句的连词,而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的词组, “所”代原因。 “出入”是“出去和进来”的意思。 “非常”也不是程度副词, “非”是否定副, “常”是形容词,当“寻常”讲, “非常”就是“不寻常的状况” 。

9、 “形容”是两个音词组成的词组, “形”是“身形” , “容”是“面容” 。 “其实”的“其”是指示代词作“实”的定语, “实”是果实。 “其实”不是语气副词。 “结束”是两个动词联合, “结”与“束”都穿衣服的动作。 “无论”的意思是“不用说” , “无”是否定副词,作动词“论”的状语。所以,对古代汉语的词,不要轻易按双音词来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音复合词。上古汉语中双音复合词很少,只有那些组合以后意义不等于两个音音词的简单相加、而产生了新的意义的词,才可以认为是双音复合词。例如: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孟子离数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先进 ) 韩之

10、战,惠公不振旅。 (左传成公十六年 ) 楚师败绩。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左传宣公二年 )上例中, “良人”指丈夫, “师旅”指军队, “振旅”是古代作战回国的一种清点实、告于祖庙的礼仪, “败绩”专指在战场上失败到溃不成军的地步, “社稷”则专指国家。这些词的意义已经不是组成它的单音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高一有的层次上生成了一个新的总体意义,所以,它们已构成了双音复合词。在上古汉语里,复合词一般是称谓名、职官名、礼仪与制度的专门术语等等,为数不是很多。第二种是通常所说的连绵词。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或连(联)绵字,一般认为它已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

11、非意义的组合。其实,从来源看,连绵词的产生大约有三个渠道:(1) 义合式。这类连绵词原本是两个同源词,本可以分开来单用或单解,凝固后保3持了词源意义所带来的词义特点。如“绸缪” 。 “绸”与“缪”均有宛转缠绕的词源意义,凝固成连绵词后保持了宛转之义。(2) 衍音式。这类连绵词是由一个单音词向前或向后衍化出一个表音音节,衍化出的音节虽用汉字书,但不具意义。向前衍化的如“参差” “囹圄”等,向后衍化的如“趑趄”、 “菡萏”等。(3) 摹声式。摹拟自然声音而产生的连绵词。如摹拟自然爆破声的“劈历” ,摹拟动物鸣叫声的“蟋蟀” ,摹拟物件撞击声的“锒铛” ,摹拟人类情绪发声的“歔欷”等。不论连绵词的产

12、生渠道为哪一类,它们之间一般都具有或双声、或迭韵的语音关系,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双声联绵词如“犹豫” 、 “憔悴” 、 “踌躇” 、 “仓卒” 、 “流连”等。迭韵联绵词如“从容” 、 “烂漫” 、 “迷阳”等。连绵词因具有固定的语音配合关系,它的产生又与语音有很大关系,所以人们对它的语音感受较深,书写时重音不重义,常常失其本字,一个词有多种写法,这也是促使它不易分开解释的原因。三、 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而词义的变化又比词形的变化更为显著。严格地说, “古今词义”这个概念,应当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先秦对汉代来说是

13、古代,汉代可以称今;先秦、汉代对唐代说来是古,唐代又可以称今;汉唐对清说来是古,清代相对说来是今;沮代对现代说来也是古,现代自然是今。词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 ,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它是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概念,而不是专门的、严格的词汇史概念。所以这样确定“古今词义”的内涵,是因为汉语在相当一面时期内言脱节,后代文言文一般仿效先秦文献言语言,自然的差异固然存在,但人为的求同又很显著,对一般的文言文

14、阅读说来,完全可以把整个的文言文存在时期看成一个大阶段而对内部的小阶段差异忽略不计。不过,因为小阶段的词主差异毕竟是存在的,所以,在谈问题时,也难免要涉及到某些时代的特殊情况;又因为文言文是以先秦书面语为基础,所以谈到差异,一般多从先秦谈起。由于语言的发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须认识,也必须辨别。认识是理论问题,辨别则是实践问题。古今词义的辨异是一个在语言理论上和实际阅读上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过,在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我们还是着重解决实践上的问题,也就是着眼在如何辨异而不过多去研究词义变化的内在规律。说古今词义有差异,一般是指它们有不同的义项:说古今词义微殊,一般也是指

15、古义的某一义项和今义的另一个义项十分接近而稍有区别。所以,古今词义的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来进行的。且看下面几个例子: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许行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认语为政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 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 (鄢陵之战 )在例里, “害”当“妨碍”讲。在现代汉语里, “害”虽然也可作为词素组成“妨害”这个双音词,但“害”单独使用时,却只有“危害” 、 “伤害”等意思,比如“害于耕”的“害”意义要重得多。但是,现代汉语中的“害”的“危害” 、 “伤害”等义,古代汉语中并非没有,例如屈原列传 “邪曲之

16、害公也” , “害”即“危害” 。例的“居”当“占据(一个地位) ”讲,现代汉语中, “居”的常用义是“住” , “占据”这个意义已经不是常用义,而且一般只限于方位名词结合,例如“居中” 、 “居左” 。但是, “居住”这个意义古代汉语中也不泛见,例如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 , “居”即“居住” 。例的“敝” ,当“破败”讲,这是“敝”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 “敝”这个词除了个别文言气较重的书面语中偶或一用外,一般不太用了。 “破败”这个词义,也就被人们所淡忘,使人感到差异。例的“竖”当“小奴隶” 、 “小仆人”讲,也是古代汉语中专有的词义。由于这个义项所表示的事物已经消逝,现代汉语里,这个意义是绝不再用了,现代汉语中的“竖” ,常用义是4“直立” ,而先秦文献中“直立”的意义一般习惯写“树”而很少写“竖”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