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1320217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深度)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孩子们终将很平凡,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

2、“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

3、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4、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

5、的孩子,我才没发疯。”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意识到孩子的平凡,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有一对父母,自己都

6、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

7、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推己及人,接纳孩子的平凡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

8、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老婆回答说:“很烂!”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

9、、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

10、的惊喜。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如此,孩子就悲剧了。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不仅仅是李娜,几乎

11、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

12、,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因为平凡,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

13、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延伸: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未来替代传统学校的将是“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将打破传统的统一的教材,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不仅是未来工业的趋势、商业的趋势,也是未来交易

14、的趋势。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份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不需要再有排名。未来家长的思想是学生最好的启蒙,将在每一个孩子人生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然而从小就开始帮助他们选课程,制定学习战略,而绝不是像现只用拼命挣钱,然后送孩子读一个名校就可以了。未来是“超级个体”的时代,每个有价值的人之所以有存在感,是因为他身上有无可取代的能力和特征,而这种能力跟一个的天赋有休戚相关的联系,教育的真正作用是无限加强一个人的天赋,使之无限延长。下一代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也决定了,任何机械式、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一定会遭到反抗,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接纳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全开放式的,

15、任何愚昧的指引都无效而终。知识网络化、教育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将不再受家长和老师的单向约束,而是学会自律,寒假、暑假、上学、放学、周末也不会存在了,最先学会自律的人将最先走向自由。水木然认为:先是自我认知,再是自律,再是自由、最后是自信,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人格形成路线。未来的教育会出现一定的回归,比如孔子弟子三千,他因材施教,自己做课程组合,针对不用天赋的学生做不同的指引,最终培育了七十二贤者。未来的学习,你大脑能容纳多少知识要点真的不再重要了。因为人工机器、电脑的的知识能让你随时取用,你要做的是融会贯通,由一滴水看见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未来的教师,将转变成成一个学校的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

16、。这正是应验我说过的一句话:未来一切产业都是服务业。未来,不再有一流而完美的大学,未来只有更加适合个人的“课程组合”,这个课程组合是定制化的,学习中心取代的是学校,课程组合取代的是老师。而文凭和学历都将消失,教育培养的不再是善于考试的优等生,而是大批创造者、创新者。什么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发现每个人潜能与天赋,然后不断强化,让每个人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后,我想,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假如要论及他们的本质,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奉献。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如果您这篇文章很“赞”,请点击一次底部广告,这也是支持运营的一种方式,让我坚持下去,在此非常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