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重点.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1319861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生理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理学重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影像3班 生理重点一 选择1.下列对于阈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B指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C阈值即阈电位 D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之一 E组织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关系2.人工增大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B A增大 B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E不变3.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A型血清中出现凝集现象,而在B型血清中未凝集,该人的血型是 B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4.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B型血清中发生凝集,但其血清不能使B型红细胞凝集,该人的血型是C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

2、性5.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是 D A收缩压 B舒张压 C外周阻力 D心输出量 E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6.与正常时相比,患高血压时心室抽血时的心肌收缩力 A A增强 B减弱 C无变化 D服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后增强 E等容收缩期缩短,心室肌收缩力减弱7.下列哪种情况下氧离曲线发生右移 B A血液中CO2 分压降低 B血液中CO2 分压增高 C血液中PH增高 D血液中N2分压增高 E血液中O2 分压增高8.血液中P CO2 增高和PH降低时 DA Hb对O2 亲和力增高,氧离曲线左移 BHb对O2 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C Hb对O2 亲和力增高,氧离曲线右移 DHb对O2 亲和力降低,

3、氧离曲线右移 E无影响9.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有赖于 B A大脑皮层的活动 B脑桥和延髓的活动 C下丘脑和延髓的活动 D中脑的活动 E延髓的活动10.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的正确叙述是 C A是一种超极化波 B其后一定伴随动作电位 C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D在切断支配胃肠的神经后消失 E是动作电位11.病人发热开始时,自感发冷、寒颤,是因为 C A体内产热量绝对不够 B散热过程开始加强 C调定点向高水平移动 D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E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12.视网膜上无视杆细胞而全部是视锥细胞的区域是 C A视盘 B视网膜周边部 C中央凹 D中央凹周边部 E生理盲点13.视网膜中央凹的视

4、敏度最高,原因是 B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大,单线联系 E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14.关于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E A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部分 B动物进化水平越高,脊髓反射活动恢复越慢 C恢复后的反射,有的加强,有的减弱 D反射恢复后,第二次切断脊髓,脊休克现象不会重现 E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均可逐渐恢复15.人出现去大脑僵直时,提示病损发生在 C A脊髓 B延髓 C脑干 D小脑 E大脑皮层16.侏儒症的发生,是由于人幼年时期缺乏 CAT3 B1,25-(OH)2VD3 CGH

5、 DPRL ECT17.机体收到刺激而发生应急反应的系统是 E A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髓质系统 B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C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 D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E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18. 机体收到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B 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B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C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 D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 E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名词解释1. 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也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2. 内环境:集体细胞所直接生存的自身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3. 稳态:在机体各功能系统的协调作用下,内环境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

6、状态。4. 阈电位:是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产生的细胞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5.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6. 血细胞沉降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支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mm)代表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ESR)7.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8.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9.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

7、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10.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吸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11. 肺活量:是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12.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的氧饱和度。因血浆中溶解形式的氧极少,常以此代替血氧饱和度。13.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14. 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15.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基础状态是指受试者空腹,排除SDE的影响。一般要求在进食12-14h后。静卧0.5h以上,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清醒、安静,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环境温度保持在20-2

8、5之间。16.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17. 肾糖阈: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18. 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高导致的利尿作用。19. 视力:指人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通常以辨别两点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作为衡量标准。20.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感到一片漆黑,不能看清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人眼逐渐恢复在暗处的视力的现象称暗适应。21. 牵张反射:在体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通过所支配的神经可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变化。22. 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

9、应的状态。23. 去大脑僵直: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2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25. 允许作用:是指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是另一种激素作用前提,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是激素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之一。如糖皮质激素可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问答1. 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不同如下: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 凝血

10、酶原转化为凝血酶;(3)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其中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内源性途径的启动因子是,外源性途径的启动因子是。凝血过程中多个环节都需要钙离子参与。试述降压反射的过程和生理意义。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高,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延髓孤束核到延髓腹外侧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导致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管舒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接近原先正常水平。因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性反射又称为降压

11、反射。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性减弱,交感紧张性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声。因而压力感受性反射具有双向效应,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中有重要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稳态,尤其对快速BP变动时(如外界刺激、体位改变、进食、排便等)的血压调节更加重要。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正好位于脑和心的血供道路起始部,因此,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维持脑和心的正常血供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述O2、CO2和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PO2、PCO2或H+,均可通过化学感受器

12、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提高肺通气量。 肌体的化学感受器有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分别感受血液与脑脊液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主动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1)CO2: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动脉血PCO2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作用途径:PCO2CO2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H+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起主要作用);PCO2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传入延髓呼吸运动加深加快。(2)H+:脑脊液中H+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

13、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血液中H+,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3)O2:PO2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低O2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通常在动脉血PO2下降到10.64kPa(80mmHg)以下时,肺通气才出现可觉察到的增加。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

14、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 (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根据调定点学说简述发热的原因及表现。 根据调定点学说,由微生物、细菌引起的发热,是由于这些致热原使热敏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调定点上移所致。假若,在致热原的作用下,调定点上移至39,但实际体温为37,则可兴奋冷敏神经元引起产热反应,体温升高,在体温未达到39以前,病人虽发热但仍出现畏寒甚至战栗的产热反应。只有体温超过39时,才兴奋热敏神经元,在此水平上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致使体温维持于39。如致热原被清除,调定点降回37,此时39的体温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