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31404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与多元文化案例分析A 今年 5 岁半,爸爸妈妈都是英国人,她在英国出生,刚来中国不久,不会说中文,那天她们一家三口来幼儿园参观并考虑是否插班就读,负责招生的老师把 A 带到了大班班级里。大班老师和孩子们热情接待了她,还一起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不需老师引导,主动用英语和 A 打招呼,玩游戏,面对老师的拥抱和孩子们的微笑,起初有些腼腆的 A 很快放开了,在大家面前作了自我介绍,也玩得很开心。互动完了以后,A 很尽兴,一蹦一跳地跑出了教室,孩子们在教室里说 BYE-BYE,A 也没有回应。此时,A 的爸爸认真地指出,请回去向大家说再见。A 的兴致一下降了下来,笑容不见了,又一次表现出腼腆

2、。爸爸露出笑容:“那我们就一起去说再见吧!”一把牵起女儿的手,两个人蹦蹦跳跳地回到教室。他的语调和表情表现出“说再见”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在国际班招生过程中,能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家长,他们大都带着孩子来学校参观,自己作为招生的老师,能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长与幼儿迥然不同的互动方式。可以说这位爸爸的做法值得许多家长学习: 生活即教育,榜样的威力巨大。 礼仪、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 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关系。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意识。(周世烨)大嘴巴风波 中午,孩子们在餐厅里吃饭。我和外教 SUYEN 坐在桌子旁照看他们。JOYCE 不紧不慢的吃着,而身边的 AND

3、RA 一口一口吃的很香。这时,JOYCE突然停了下来,开始玩起来,我就对她说:“JOYCE,你的大嘴巴呢?怎么不吃饭呀?”JOYCE 对我的话,没有很大的反应。而身边的 ANDRA 却听了我的话,张开嘴巴并发出“啊啊啊”的声音,让我看他的大嘴巴。我马上对 ANDRA 回应了一个肯定的眼神。可突然,耳边传来 SUYEN 的声音:“No, Andra. Its bad. Dont do it. ”(不能这样,这样做很不好。 )ANDRA 一脸的尴尬,疑惑的望着我。我马上说:“你吃吧!我知道你吃饭很乖的。 ”过了一分钟,我发现JOYCE 的嘴又停了下来。我望着她说:“JOYCE,大嘴巴你有没有啊?”

4、JOYCE望这我还没来得及做反应,身边的 ANDREN 又一次张开他那满嘴饭粒的嘴巴,让我看。巧的是,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又被 SUYEN 看见了。这回她生气的说:“Andra, you forgot what I say. Dont do it . Its so bad. Its not a good boy to do.”(你忘记我刚才对你说的话了吗?不要这样做。这样很不好。这不是好孩子做的。 )ANDRA 再一次疑惑的望着我。我忙说:“我知道你吃饭很乖,只是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嘴张大。这样是不礼貌的。好好的吃,闭上嘴巴用牙齿嚼就行了。 ”他听了我的安慰和解释,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安定与平静,继续吃

5、饭了。我的分析与反思:1、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行为习惯上的不同。我相信每一个中国老师在照顾小朋友午餐时,都会说:“张大嘴巴吃饭。 ”或“比比谁的嘴巴大”等指导语言。我们的目的是在于借助大嘴巴这个动作形式,来引导孩子积极进食,激发他们的食欲。这是我们善意的想法,也是我们的传统做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一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并不介意孩子张大嘴巴,看到他们嘴巴里的饭菜。有时甚至会将这些作为他们积极进餐的良好表现,加以表扬和赞许。外教 SUYEN,她来自于加拿大。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是不允许饭桌上任何人张大嘴巴的。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礼貌的表现,是不能被接受的。对于她所看到的“ANDRA 在吃饭

6、时,张大嘴巴展示给别人看”的情景表示出极大的震动,立刻说出制止的话。中国人说可以;外国人说不可以。YES OR NO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习惯在小小的饭桌上起了冲突。2、尊重外国文化,吸收好的内容改变我们的传统做法。回想饭桌上的一幕,SUYEN 说的有道理。在饭桌上张嘴巴的确不太礼貌,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尊重,是时时处处的。真正尊重别人,是从细小处流露出的,这也是高素质的表现。既然,SUYEN 说的有道理,这种文化习惯有它好的一面,就应该接受。为此,我会对 ANDRA 说:“我知道你吃饭很乖,只是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嘴张大。这样是不礼貌的。好好的吃,闭上嘴巴用牙齿嚼就好了。 ”我接受了她的文化,并用她

7、们的做法去影响孩子们了。我的感受:中外融合从细节开始记得第一次听到“中外融合” ,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做法也一定很复杂。然而今天遇到这件小事,使我忽然感到:中外融合其实就在身边。留意平常时刻,点滴小事。中外融合从细节开始。(钱蕾)在世界您好的教学活动中,原本以为孩子们对世界并不了解,但没有想到他们学习语言模仿语言的兴趣很浓。很多乌南的孩子见多识广。当谈到美国时,孩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美国的迪士尼。从美国谈到日本,从日本谈到上海的迪士尼。而您好世界,符合世博会的主题,如何做好世博会的小主人,招待远方来的客人,首先就要学会说您好,而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说您好,对孩子来说是了

8、解多元文化的一个方面。了解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毛伊君)传统美德故事包括:孔融让梨 孟母三迁 愚公移山 铁杵磨针 扇枕温席 ;森林动物故事包括:驴子和骡子 老狼交友 农夫与蛇在实验中,出人意料的事屡屡发生:孔融让梨意在教会儿童学会谦让,但是绝大多数的儿童却在追求公平上动足了脑筋。他们普遍认为,在“哥” “我”“弟”的关系问题上,应遵循“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原则才算公平,反之,不但不“公平”还会造成浪费。对老愚公“子子孙孙去挖山”的誓言,孩子们没有一个人赞成,而是想方设法解决愚公家出行难的问题。个别孩子发出的“愚公爷爷如果真的把大山搬走了

9、,小鸟小兔小山羊住哪里”的疑问在驴子和骡子故事教学中,开始,当绝大多数孩子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由,赞成力气较大的骡子拒绝帮助力气小的驴子分担货物,而当知道驴子跌落山谷摔死而骡子不得不全部驮起原本该和驴子分担的货物重走山路时,纷纷改变了主意,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修订游戏规则,主张在故事一开始骡驴就应互相帮助,共赴前程。这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价值转向的契机与德育的意义。在铁杵磨针游戏中,孩子扮演的李白,看到老婆婆(老师扮)如此辛苦地在磨一根大铁杵时,纷纷谏言献策,劝她改用竹棍、兽骨、鱼刺、树枝制针,对教师“精神可嘉,做法不当”的评语孩子们也颇多微词。在老狼交友故事活动中,森林里的各类动物自由选择自己

10、的朋友,而“老狼”在大家“教诲”下保证“磨平牙齿” “剪秃指甲” “改掉吃小动物的习惯”之后,和大家一齐高高兴兴的做起了朋友,充分体现出后现代通过谈判、妥协,化敌为友的和平思想。在农夫与蛇故事活动中小朋友们大多替蛇辩护,说它是冷血动物,不是故意咬人的;农夫救助方法不当,不应揽人怀中;蛇是受了惊吓才那样做的。 (潘浩翰)案例分析(一):time out vs 变相体罚第一次听说 time out 是出自法国女孩 jade 的妈妈之口,可爱的女生非常暴力,全班所有孩子都品尝过她的牙口。当她的妈妈恳求我对她进行惩罚time out 时,我茫然了。亲身接触 time out,也是基于了法国妈妈的恳求后

11、,澳洲搭档吉玛的实施。看到 jade 因此而嚎啕时,我困惑了。后来,我发现,time out 是外教最常用的教育方法之一,而后我也会偶然作为冷处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真正认同 time out,是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附幼见习中。他们的专业书籍中有整版的关于此的介绍,内容涉及 time out 的意义、作用、实施以及必要的注意点等等,而且有相应的告家长书。可见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直接接受这样对孩子的暂时冷落的。当来自加拿大的帅小伙儿乔和我搭档时,我确实领略了 time out 对个性孩子的威慑力。乔就是用这个方法扭转了班上的小“作”女小妮和贝拉人性、暴躁的坏脾气。 “Time out”Time ou

12、t 是一种具有效力的冷处理的方法,孩子们因为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喜欢的集体,而会很快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失当,当他们再次回到集体中时,自然就会调整和收敛行为。这似乎和我们教育制度下,明令禁止的“罚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我们又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赋予了老师惩戒权,老师应该也必须对行为表现不良的学习实施惩戒权。而这杨的权利无疑让我们行走在师德规范边缘。既然 time out 是有效的引导方法,能不能调整转化成我们可以采用的教育方法呢?当然是肯定的。外教实施 time out 的时候,就是让孩子静坐 5 分钟以上,而其间其后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你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怎么做。而中教更擅长晓之以理地谈话,Ti

13、me out 和循循善诱,效力是加倍的。案例分析(二):一串项链场景:Jade 带来了一串漂亮的项链,因为不是第一次带了,所以她没有向大家炫耀。可在午睡的时候,兴奋的她因为把项链作为玩具,我就把她的项链暂时取了下来,代为保管。所以,起床后,jade 马上就来问我要回了项链,并非常顺手地带上了脖子。接着该是洗手吃点心了,她在走向厕所的路上,遇到了外教 F。她非常主动地拉出项链,告诉 F:“看,这是我的项链。 ”“噢,漂亮的项链。不过,我没有项链,但是我又耳坠。 ”F 一边说,一边摸摸自己的耳朵。Jade 看着她的耳坠,索性取下了自己的项链,递给了 F。F 轻轻地接过,说;“是给我戴吗?”“嗯。

14、”jade 肯定地点点头,同时期待地看着 F。 “哦,它太小了,套不进去。不过,可以戴在我的辫子上。 ”F 把项链戴上了发髻,真是别有韵味。 “这是可以拉开来的。 ” Jade 边说边比划着。F 于是就尝试着把项链拉大,套入了脖子。Jade 仰着头,满足地笑了。看着 jade 的笑容,F 取下了脖子上的项链,双手递给了 jade,说:“你的项链真漂亮,谢谢你给我戴了。 ”jade 把项链迅速地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满意地去洗手了。感悟:外教和幼儿相处,不一定非常强调眼神和孩子的平视,但是他们的心一定是和孩子平等的。她会和 jade 比较各自的饰品,会在比较中让孩子感受饰品大小的合适,会在孩子示意

15、以后,才将比较小的项链戴上自己的脖子,会非常尊敬地双手奉还孩子的东西,并诚恳地表示感谢。细腻的情感互动,是一种爱的传递,平等、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环境,正是在这不经意的交流中溶入彼此心中的。案例分析(三)给你看我的包场景:吃完点心的 jade,从外面的橱里拿出了自己的包,急切地找到了F。F 做出了有些惊讶的表情接过包包,问:“这是你的包?”jade 点点头。F夸赞起包包的漂亮,接着把包背在了肩上:“是这样背吗?” “不是。 ”显然,jade 说不清楚到底怎么背,可 F 领会了 jade 的意思,她马上把包包斜挎,继续征询 jade 的意见,jade 使劲地点了点头。F 问:“这个包是妈妈买

16、的?”“嗯。 ”“在哪里买的?法国” “no。 ”“中国。 ”“yes。 ”“这个包真是蛮漂亮的。看这种颜色。 ”jade 顺着 F 的手势,观察着自己的包。 “你的东西都放在包里了?”“放了些什么东西呢?” “那包应该放在哪里呢?”jade 在 F 关注的眼神中把包包放好了。感悟:喜欢秀自己喜欢的物品,是孩子的特点。一般而言,我们对此最常见的是赞扬一番,询问一下哪里买,就转移话题了。外教对此的态度,和我们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是有差异的。首先,他们的讨论是比较深入的,涉及到了产地、款式、颜色、摆放的物品等多方面,其次,他们之间会就怎样背这个包也比划一番,这是我不曾想到的。而且,在这个片段上,尊重孩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是吗?就是嘱咐孩子放包的环节也是那么自然。新外教、新宝宝们,每一次都会让让我感觉到辛苦付出后的喜悦,因为忙有所获,忙且快乐。(陈勇卫)Michael 是我们班之前的外教,在他身上身上看到了一些中外教育上的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