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312503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躯体形式障 碍和分离性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相关概念 1、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 2、癔症性神经症 3、转换性障碍 二、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的异同,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定义 心理冲突或者心理障碍以身体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表现为身体感觉不适(胃痛、呼吸困难),有的表现为正常生机机能的丧失或削弱(不能看见,不能咽下东西,不能行走等)。而这些身体形式障碍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有证据表明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些躯体形式的障碍都不有意识假装出来的,而且经过严格的医学检查后,病人仍然相信自己趄的有病。多伴有抑郁、心境障碍、焦虑等。,第二

2、节 躯体形式障碍,一、Hypochondriasis 1、流行病学研究 就医人群的2%-3% 无性别差异 高发于青春早期 表现因文化而有差异,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2、临床表现与特征 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 反复就医,不相信无器质性病变的结果 并非有意假装 伴有惊恐发作 表现有文化差异(恐缩症),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二、Somatixation disorder 1、流行病学研究 患病率女性为男性10倍 发病于青春期 与双相障碍、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共病 多发于不接受情绪表达的文化与民族,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 反复申诉多

3、种多样、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并有所夸大。他们所关注的是症状本身 ,最常见的症状有:胃肠道,异常皮肤感觉,性与月经方面。(女性患者在泌尿、生殖器、皮肤软组织方面较为突出)。躯体化障碍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3、诊断与鉴别 躯体障碍:部位固定、稳定与否 焦虑障碍:其症状不局限于躯体症状 抑郁障碍:抑郁量表评定加以区分 疑病障碍:关注潜在疾病及后果 妄想障碍:,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三、Conversion disorder 1、流行病学研究 发病于青春早期及成年早期,多30岁以前 女性为男性两倍 患病率难达成一致 患病率农村明

4、显高于城市 战争年代广泛存在,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 身体机能障碍(失明/音/聪,瘫痪,麻痹) 无生理或器质性改变 症状具有选择性 “美丽的漠视” 并非有意装病,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转换性障碍,3、鉴别 诈病、做作性障碍:有意假造生病、捏造身体症状,以得到外在利益 无意识过程?-视觉辩认测验时 4、癔证集作发作,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四、Pain disorder 1、此“疼痛”非彼“疼痛” 心因性疼痛: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 2、特征 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因子

5、分数升高,对躯体不适耐受性差,多反复求助其他科室,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3、流行病学研究 患病率0.6%(美) 占因疼痛就诊的30%-60% 10-15%的成年人仅由于背部疼痛导致一定程度的不能工作 女性较男性多见 与焦虑、心境障碍共病,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疼痛障碍,4、鉴别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抑郁症躯体化 疑病症,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畸形障碍,五、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1、流行病学研究 患病率1%-2%(美) 发病于青春早期,高峰19岁 几乎都不会结婚 合并抑郁 12%的皮肤病患者有体象障碍 女性中远比男性更为常见,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畸

6、形障碍,2、临床表现及特征 过份专注于想像的或过于的外表缺陷 一天花3到八小时的时间照镜子 经常从他们亲友寻求证实 依赖于整形外科手术 慢性起病,早年受到嘲笑或父母关爱少 合并强迫症,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 病因,1、生物学因素 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史 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 女性更容易躯体化,男性更容易反社会 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失调 医源性因素,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 病因,2、心理学因素 心理动力学:防御焦虑 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病人角色采用 认知的观点:身体感觉的曲解,心理动力学的病因解释,弗:没有表达的强烈情感导致 儿童时期的潜意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 疑病症:焦虑是由不能接受的愿望,超

7、我将性能量(敌意)指向自我 退行作用:倒退回生病孩子的状态 初级获益:避免焦虑 二级获益:逃脱责任,第二节 躯体形式障碍- 治疗,1、相关问题 2、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 3、心理治疗 心理动力治疗:揭示无意识冲突 认知行为治疗:改变思维习惯 暗示治疗,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定义: 指患者不再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一些心理功能-认同、记忆、对自我或环境的认知-被离出了意识。这些障碍并没有可检测的大脑损伤。 区别于正常的“分离”,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障碍,1、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流行病学研究 平均发病年龄16岁 急

8、性发展,慢性病程 共病于焦虑和情绪障碍及回避、强迫人格障碍 2、临床表现及特征 丧失自我”意识” 现实解体感,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障碍,丧失再认记忆 情感反应少 知道自己的感觉不真实 3、诊断与鉴别,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1、Dissociative amnesia流行病学研究: 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 伴多种症状(抑郁、头痛),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2、临床表现与特征: 五种形式遗忘 局限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 延续性遗忘;系统性遗忘。 情节记忆 3、诊断与鉴别 顺行性遗忘(区别于器质性遗忘),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漫游,1、Dissociative f

9、ugue流行病学研究 约0.2%,发生在成年期 严重心理创作之后 2、临床表现与特征: 逃离心理困境,离家漫游 新的身份,有目的生活,第一次遗忘 清醒后第二次遗忘,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1、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 女性患者为男生3-9倍 儿童期发病,20-30首次确诊 不经治疗,持续一生 伴药物滥用、抑郁、躯体化障碍,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2、临床表现与特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个子人格都有独特的记忆、行为、思想以及情感 子人格交替、反复控制患者 转换 人格之间的觉察不对称 子人格有戏剧性差异,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3、诊断与鉴别: 假装DID 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1、假设: 逃避不能应付的情境 2、生物学观点:大脑功能缺失 3、心理动力学观点:防御焦虑 4、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观点:社会角色分离 获得奖赏或避免压力的反应;获得同情和逃避责任的策略 5、认知的观点:记忆功能失调,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病因,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剂 2、心理治疗:以心理动力学治疗为主 整合患者分离了的人格状态 Kluft的三分之一原则;9个步骤 催眠术:诱发分离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