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1308950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群文通练一 儒家思想试题精选及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文通练群文通练一儒家思想主题解说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人观、义利观、群己观等为主体的基本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是儒家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对于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承中获得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儒家思想的完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

2、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

3、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

4、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

5、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

6、中的作用。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7、。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

8、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甚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

9、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

10、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显示外化过程。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11、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

12、”,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答案精析1C“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就是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2B“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3DA项“其他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B项“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与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达到了儒家的要求。C项“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有误,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4D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所以D项表述有误。5A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6CA项由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B项结合第一段可知,“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得”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得”并非“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D项从全文来看,“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