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1304148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试题精选及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基础过关训练10芣苢插秧歌基础演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芣苢 (f y)兜鍪(mu)掇之(du)B半霎(sh) 襭之(ji) 捋之(lu)C朝餐(zho) 莳(sh)未匝 袺之(ji) D胛(xi) 蓑衣(su) 余音袅袅 (nio)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薄:轻轻地。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 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 他。3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2、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

3、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

4、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

5、一项是()A观察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观察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体察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体察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

6、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发展的缘故。课内精读(一)阅读芣苢,完成79题。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

7、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二)阅读插秧歌,完成1012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10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答:11“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答:12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答: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

8、家人。【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14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阅读采薇,回答1517题。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15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答:16诗歌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7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

9、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21题。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关关:拟声词,指鸟叫声。雎鸠:一种水鸟。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逑:配偶。荇菜:即再别康桥里的“青荇”,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黄色,嫩叶可食用。流:即求。寤:睡醒。寐:睡着。思:语气助词。服:思念。悠:忧思的样子。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友:亲爱。芼:选择。乐:欢迎。18试摘录诗中古今意义相同的5个词语。答

10、:19加点字与“钟鼓乐之”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琴瑟友之女也不爽匪我愆期雨雪霏霏寤寐求之老使我怨言既遂矣飞沙走石投桃报李一鸣惊人A BC D20有人认为雎鸠本是凶猛之鸟,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并释“关关雎鸠”为雌雄和鸣,以喻夫妻和谐。这种解释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请略述你的看法。答:21有位同学将此诗作了翻译,其中前两章译文如下,请你评说翻译得如何。水鸟应和关关唱,双双在那沙洲上。苗条美丽好姑娘,我的高尚好对象。长短错杂青荇菜,伸手左右把它采。苗条美丽好姑娘,入梦醒来都在想。答:基础过关训练101解析:B项,“半霎”的“霎”应读“sh”;C项,“莳”

11、应读“sh”;D项,“胛”应读“ji”。答案:A2解析: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A3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答案:D4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答案:D5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

12、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答案:D6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答案:C7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答案:C8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

13、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9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10解析:此题考查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很简单,把诗中相关语句翻译出来并加以概括即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都是具体表

14、现。 答案: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11解析:“笠是兜鍪蓑是甲”本句很明显是个比喻句,一个“是”字,表明了是暗喻:兜鍪与甲都是战斗工具,可见这个插秧也是个战斗;表达效果,应从战斗的艰辛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比喻。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12解析:首先要考虑“唤渠朝餐歇半霎”这句话中的“唤”是“喊”义,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同时,要结合诗下注释加以分析作答。 答案:“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 13答案:重章叠句14答案:(1)全诗以“桃之夭夭”起兴,热烈而真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总)(2)以艳丽盛开的桃花设比,赞美了新娘的美丽贤淑;以桃树开花、结实、枝繁叶茂起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子孙繁衍、家庭兴旺昌盛的良好祝愿。(分)(3)艳丽的桃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