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1298498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的美育(芦花学校 史志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芦花学校教科室向西夏教研投稿 已审核 2013年3月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西夏区芦花学校:史志林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它并非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对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剂”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和信念端正。”语文课程标准就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建议中特意提出: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和渗透美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

2、更高层次的美呢?笔者认为,美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门艺术,它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教师的形象美;二、课堂教学的节奏美(或课堂管理中的控制美);三、语文教学内容的语言美。教师的形象美表现为:教师要以丰厚的学识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出一种境界美;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自然、大方、得体的外在形象创设一种亲和的氛围美;教师要以准确、规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展示一种直观形象的音韵美;教师要以丰富、形象、富于表现力体态语言展现出一种情境美。课堂教学的节奏美表现为:课堂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严密的、富有控制力的;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过程又必须是动

3、态的、起伏的、富有美感和审美情趣的,即应该是动静有交替、张弛有错落、疏密有间隔、起伏有波澜的、有节奏感的形式美。语文教学内容的语言美表现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内容蕴藏了许多美的因素:自然怡情美,社会多样美,人物形象多维美,艺术作品熏陶美等,它们借助于优美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各种优美的形象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就语文课堂中的美育而言,语文教学内容的语言美无疑是重中之的,它是语文课堂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综观语文教材,“美”无处不在,它渗透在不同的课文领域中。按照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的不同,我把它大体上分为三类:写山水风光的,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

4、美,如济南的冬天春三峡;记事写人的,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美,如老王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还有一类立意高远专事表达理性精神的,表现的是一种哲理的美,如谈生命谈读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日本的川端康成曾在花未眠一文中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的确,美是一种情感体验,要使学生能够走入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感受不同文章中那无限的美,需要教师通过语文课堂营造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对于表现自然美的文章,怎样引领学生去体验美呢?以三峡为例:课始,学生通过阅读课下注释,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后,教师一边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文件,一边配

5、乐范背课文三峡,教师带着对美的体验情绪饱满字正腔圆而又充满了深情的朗诵,配以轻柔优美的乐曲,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学生触“景”生情,“美”自然而然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奇妙的感受,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掌声回报教师。感受美仅仅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以“美”来提挈全文,按照:感受美探寻美(三峡美在何处,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欣赏美(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着重欣赏三峡夏季的奔放美;春冬的清悠美;秋天的凄婉美)描述美(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描述山水之美的;如果你打算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说出你的理由。发挥想象,描述三峡的美)回味美(按文章顺序播放视频,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全文)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

6、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品味语言,获得美的享受。上述课例,是我执教中较为成功的实践。它带给我的思考是:类似于三峡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美的角度去欣赏它,品味美的语言,感悟美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将是美的享受。对于表现人性美的文章,怎样挖掘它内在的美的意蕴呢?人性美大多在写人记事的散文或小说中表现。体现“人性美”的人物,有的是自己在诉说,有的是他人在诉说。无论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诉说,说的都是人物的言行举止,传达出的都是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品质。表现人性美的角度,有的抓住一个点,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点);有的抓住一条线,如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有的抓住若干个面,如阿长与山海经( 表现

7、阿长优缺点的“抑”的一面和“扬”的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些“点”“线”“面”,其次要做的才是引领学生抓住这些“点” “线”“面”去品评,去赏析。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朱自清写背影,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这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有关,渗透着他的美学理想。在背影中,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在讲读此文时,从题目入手,最为直截了当。题目是“背影”,那么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背影呢?用这句

8、话提纲挈领地追问,层层推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何流泪?两次流泪内心的感情一样吗?为什么作者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步步为营,逐层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背影”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背影”照见了父爱的灵魂,这人间的真情至深至纯至美。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她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并存。对阿长这个人物该如何认识?导入部分要解题启思:1.“阿长”其人在哪篇文章

9、中见过,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3.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解读品析部分:抓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人物的所说所做,体悟人物真实复杂的性格。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2.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3.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学生通过这种情致所获得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对于表现哲理美的散文和诗歌,学生最

10、难以领悟的当然是其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了。怎样引领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进而体验其中的哲理美呢?在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几点:第一、导语的切入要注入教师对哲理美的理解,要进入情境,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感性上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来。例如导入冰心的谈生命:生命是那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生命是那红艳艳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生命是在车辙里欢快摇晃的棵棵小草,生命是黑色泥土中绽开的粒粒芽苞。第二、哲理大多都是很抽象的,需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在阅读指导中,要抓住蕴含丰富感情富有哲理意味的语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句的哲理美。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

11、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第三、诗文中的哲理往往和作者所描绘的自然景致浑然一体,要理解其中的哲理,前提是要理解自然景致和现象。再透过这些自然现象来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种写景中蕴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所以,我认为“从美的课文中找到美、赏析美,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 语文课不单是讲授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还可以通过对优秀课文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感知力,从而把知识性与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