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95683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心理与行为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肖月强 2008年03月31,西安火车站广场人流涌动,. 群体的概念,请概括火车站候车室的乘客特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地。南下北上、东来西往,他们的行为目标不同。 相互之间彼此陌生、也没有利害关系。 没有共同的准则、标准和约束。 即: 没有共同的目标; 人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没有严格的、共同的规范;,一、群体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群体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1)成员在心理上都能互相意识到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存在,成员之间相互依存。 (2)成员在行

2、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行为上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不一定需要直接面对面接触。远程通信和办公等现代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得更大了。 (3)成员有共同关注的目标和利益。在多数情况下,该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群体中各成员承担各自的角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感受,意识到“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例 如:军 队,6月30日,胡锦涛主席检阅驻港部队。驻港部队已率先换装07式军服,二、群体的类型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确定、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任

3、务目标的群体。这种正式性可以由组织图反映出来,譬如企业中的部门、科室、生产班组等,这种群体是相对稳定的。它也可以是组织根据需要在某个时期组建的,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譬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需求,临时从市场、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新产品开发小组,或为解决眼下的质量问题而组建的质量攻关小组。,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反,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建立的,而是组织中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某些需要而自然结成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根据形成的动机,非正式群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友谊情感型非正式群体。这是组织中的员工为了寻求相互关照、情谊和友爱而自发结成的群体,是很普遍的

4、。譬如:同学会、老乡会 。,(2)利益型非正式群体。这是由于对某类特定事物和利益共同关心而形成的群体。 在摩托罗拉公司,就有很多自发组成的全面顾客满意(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TCS)团队,它们对改进公司的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群体。这是组织中的人们由于共同的业余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如各类棋、琴、书、画、舞、唱等小组。它们可以丰富员工的生活、减缓工作压力、提高健康水平。,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 地位 自尊 归属 权力 目标实现,E X H I B I T,8-1,群体发展的阶段,形成阶段 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

5、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震荡阶段 是一个突显内部冲突的阶段。,规范阶段 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内聚力。,群体发展的阶段,执行阶段 群体的主要精力从相互认识和了解进入到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解体阶段 这一阶段中,群体为解散做好准备。高工作业绩不再是群体关注的头等大事。,2.群体行为,一、群体行为模式及外在影响因素 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主要受到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懒惰行为、以及群体规范的影响,因而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处于独立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呈现出新的特点。,1群体压力的影响:社会从众行为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

6、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一方面是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 2)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如:信息、资源等。 心理学原理 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奇20世纪50年代所作的实验。P90,图31社会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用的卡片举例,在现实中,社会从众行为往往会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根据表面与内心从众与不从众的情况,会有以下四种组合: (1)表面从众,内心接

7、纳。这就是所谓“表里如一”、“口服心服”。这时个体内心没有矛盾和冲突,其与群体保持平衡的关系。当群体的目标与个人的期望一致、群体的行为方式为个人完全认同时,就会达到这种理想和谐的状态。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以及其他情境因素。 (1)个体特征。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一般智力低者易于从众),情绪的稳定性(焦虑且情绪不稳定者易于从众),自信心高低(缺乏自信心者易于从众),自尊心强弱(自尊心弱的人易于从众),社会赞誉需要高低(社

8、会赞誉需要高的人容易而从众),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看重人际关系的人易于从众),态度与价值观(对社会评价和舆论敏感、重视道德与权威、道德墨守成规者易于从众),对他人的依赖性(对他人依赖者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而放弃己见),等等。,(2)群体特征。 这方面的因素包括:群体的作用(一个能够满足个体愿望和需要的群体,易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组成(当群体内多数成员的地位、能力、经验高于个体时,个体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气氛(当群体不容忍个人主见、总是对从众的人有利时,这使得个体易于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凝聚力(当群体的凝聚力很高时,容易使个体从众)。,(3)其他情境因素。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

9、情境因素。譬如:问题的性质(如果群体针对的问题本身复杂模糊、没有标准,则个体易于从众),个人对群体的依赖度(当个体非常依赖于群体来达到其需要和目标时,个体就会考虑群体的意见和需要),外界对群体的支持度(当整个组织对该群体非常认同和支持时,个体也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等等。 个人在群体中从众行为的倾向性是个体与群体力量相对比的结果。,2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

10、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因此,在群体环境下,个体会拿出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来取得更好的绩效,以赢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企业的劳动竞赛、军队的大比武等活动,都是利用社会助长作用来挖掘个体潜力的好形式。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譬如,产品设计人员独自开发新产品的成效就不如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工艺、生产和市场销售部)人员组织团队一起开发来得好,因为在团队环境下,设计人员可以从产品生产的各方面了解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和技术要领。,(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一般地说,决定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

11、抑制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对于简单的工作,工作任务可以分配到具体的人,一群人共同做事时一般会提高个体的绩效。反之,如果工作复杂度和难度都大,工作难以分配到具体的人,协调的工作量很大,一群人共做时会使得一部分人的绩效下降。,(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如果个体对工作很熟悉,那么一群人共做时个体绩效会大大提高。相反,对不熟悉的工作,一起工作的情况下个体的绩效反而下降。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一个性格开朗、乐于表现、心理成熟的人在群体环境下工作绩效会提高。反之,一个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心理不成熟的人在群体环境下工作绩效则会受负面影响。,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

12、懒惰行为(socialloafing) 社会懒惰行为的发生有下面一些原因: (1)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心。如果个人对整个群体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和承诺,那么他就不会尽心尽责地去努力,尤其是在群体中没有严格的分工、工作没有人看见和监督的情况下,这时他可以做到“行到但心不到”。这是社会懒惰行为的首要原因。 (2)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所得到的都是同样报酬,对个人的突出表现也不会有更多的激励和认可,那么人们就会出现偷懒行为。,(3)公平思想。在公平思想下,人们总不愿意付出多,而得到少。因此,在得到上总是朝上看,而在工作上则眼光朝下看,谁也不愿意多出一点力,因此容易造成偷懒行为。 (4

13、)职责不清。在工作分工和责任很不明确的群体中,成员的行动缺乏方向感,群体出了问题也不好追究,因此谁都不愿负责。,心理学家提出了下面一些实际建议,以减少群体中的社会懒惰行为。 (1)增加工作的趣味性和有意义的方面,提高成员的参与程度。 (2)让群体成员确信他们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和有意义的。 (3)教育成员不应该容忍工作中不充分努力的行为。 (4)考核制度中要对个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5)奖励制度中要让成员获得奖励的一部分是根据其个人的表现给予的。,4群体规范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群体规范上。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4、。这些规范确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等。,群体规范不可能详细具体规定每个成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给出的是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前者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如各种规章制度和守则等;后者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如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等。,群体规范对于群体具有维持作用 。 群体规范是在两种作用下产生的。第一,群体成员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由于对某些问题确实具有共同的认识、判断和标准,因而发生类化过程,大家彼此接近,趋于一致,从而导致形成某种模式和标准,这样就可以在遇

15、到同类问题时作出尽快的反应。 第二,群体在运作的过程中,尽管开始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作法,但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发生相互之间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行为过程,从而使群体成员的意见趋于同化和统一。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即群体规范的有些方面完全是由上级主管规定的。,二、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体的组成成分,即在一个群体中各成员所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的分布和组成情况。因此,群体结构又可更细分为:群体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个性结构、职位结构、专业结构、经验结构等等。,根据群体组成成分的不同,群体的结构又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是

16、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相接近。 异质结构则相反,是指群体成员在上述各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企业对工作群体是采用同质结构还是异质结构,首先取决于: 工作的性质:对于简单的工作,可以串行完成的工作,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以及必须很快完成的工作,采用同质结构效果较好 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在同质结构中,由于群体成员在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沟通,冲突会少一些。而在异质结构的群体中,由于各成员在很多方面差别较大,沟通上就会有一些潜在的困难。,三、群体(小组)形成的理论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和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组织需要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或称为小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群体(小组),一般来说,自它刚建立到最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相互接纳;沟通和决策;激励和生产率;控制和组织。图32表示了这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实际上,各阶段活动之间总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