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93444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 概述 一、光化学分析法 二、光的基本性质 三、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一、光化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光化学分析法之一,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

2、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二、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动性:光可用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 等参数来描述: = c ; 波数 = 1/ = /c (2)光的粒子性:光是由光子流组成, 光子的能量:E = h = h c / (Planck常数:h=6.626 10 -34 J S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白光(太阳

3、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可见光区:400-750 nm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 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三、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M + 热,M + 荧光或磷光,E = E2 - E1 = h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M + h M *,光的互补:蓝 黄,基态 激发态 E1 (E) E2,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

4、不同 以A作图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max 吸收谷min 肩峰sh 末端吸收饱和-跃迁产生,图示,吸收曲线的讨论:,(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max则不同。,(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第十二章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基本原理,一、吸收光

5、谱的产生 (一)、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 电子跃迁的类型 (三)、 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 四) 、 吸收带 二、朗伯-比尔定律(光的吸收定律) 三、吸光系数,一、吸收光谱的产生(一)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evr,能级跃迁,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

6、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讨论:,(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r: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Ev约为:0.05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Ee较大120eV。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二)、分子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三种):电子、电子、n电子。,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

7、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键轨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于分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上。,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大小顺序为:n n ,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15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为125nm,乙烷max为135nm。,n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跃迁的分别

8、为173nm、183nm和227nm。,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200 nm附近,摩尔吸光系数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跃迁的为162 nm, max为: 1104 L mol-1cm1。, n 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200nm,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 跃迁。丙酮n 跃迁的为275nm 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三)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生色团: 最有用的

9、紫外可见光谱是由和n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 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N等。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红移与蓝移,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

10、移 (或紫移)。 浓色和淡色效应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四) 、吸收带,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跃迁产生 CO;CN;NN max250500nm,max100 溶剂极性,max 蓝移(短移),2K带:由共轭双键的 *跃迁产生 (CHCH)n,CHCCO max 200nm(210-250),max104 共轭体系增长,max红移,max 溶剂极性,对于(CHCH)n max不变 对于CHCCO max红移,3B带:由 *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230-270nm, max =254nm, max=220

11、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失,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 *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1 180nm max104 (常观察不到) E2 200nm max=7000 强吸收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图示,图示,图示,5.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当物质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后,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M轨道上电荷的转移到配位体L的轨道,或按相反方向转移,这种跃迁称为电荷转移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本质上属于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呈现荷移光谱的必要条件是构成分子的二组分,一个为电子给予体,另

12、一个应为电子接受体。 电荷转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允许跃迁,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都较大(10 4左右),适宜于微量金属的检出和测定。 电荷转移跃迁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呈现荷移光谱,荷移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及吸收强度与电荷转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例:Fe3与SCN形成血红色配合物,在490nm处有强吸收峰。其实质是发生了如下反应: Fe3 SCN h= Fe SCN 2,6.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配合物的颜色一般不同于游离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体本身的颜色。金属配合物的生色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 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一电子跃迁 摩尔吸收系数很小,对定量分析

13、意义不大。 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内电子跃迁 金属离子的微扰,将引起配位体吸收波长和强度的变化。变化与成键性质有关,若静电引力结合,变化一般很小。若共价键和配位键结合,则变化非常明显。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在分光光度法中具有重要意义。,二、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 L,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光的吸收定律,透过率 Transmittance,透射率定义:,T 取值为0.0 % 100.0 %,全部吸收,T = 0.0

14、%,全部透射,T = 100.0 %,I0 = Ia + It,设:单位质点俘获光子的截面积a, 在距离dx内共有质点数为dn,在距离dx内俘获光点总面积为ds=dna , s为光束通过溶液的截面积则:,Ix,dIx,A 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这个关系式是定量分析的最基本依据。,T 称为百分透光率。,比例常数k称为吸光系数(absorptivity)。与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几率有关,并且也表征了吸收带的强弱,早期称其为吸收系数。,A-LogTklc,朗伯比耳定律适用于各种吸光物质,具有加和性。,三、吸光系数,b :吸光液层的厚度,光程, 厘米,c:吸光物质的浓度, g / L, m

15、ol/ L,K:比例常数,入射光波长,物质的性质,温度,取值与浓度的单位相关,c:mol/ L,摩尔吸光系数, L mol1 cm-1,c:g / L,a,吸光系数, L g 1 cm-1,c:g / 100 mL,百分吸光系数,相互关系,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Alg(I0/It)= l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l: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 :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cm; 或: Alg(I0/It)= a l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 a:吸光系数,单位Lgcm a与的关系为: a =/M (M为摩尔质量),摩

16、尔吸光系数的讨论,(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max表示。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的讨论,(5)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105 :超高灵敏; =104 :高灵敏; 104 :不灵敏。 (6)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误差,比耳定律成立的假设条件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