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5127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的概念,是指一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以进食、睡眠及性行为等基本生理功能异常为主的障碍。,睡眠、进食和性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能否维持正常,直接受到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引起个体焦虑及一系列心理反应,导致相应的自主神经活动变化,从而引起睡眠、饮食、性活动等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相应的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和性功能障碍,总称为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异常进食行为,是指在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和体象障碍,患者以有意的

2、体重减轻为特征的障碍,神经性厌食核心的心理特征是特有的关于体型和体重的超假观念。在临床上表现为不计后果地限制进食甚至拒绝进食。,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1868年由英国医生命名的,他强调该疾病的心理因素、患者保持体重的需要以及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极低的体重,以强烈的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对体重和体型极度关注,强烈地渴望苗条,在女性可出现闭经。在某种意义上讲,神经性厌食这一术语有误,因为患病者通常是有食欲的,并对食物有渴望。然而,患者用歪曲的思维观念来积极抗拒饥饿,导致自我处于饥饿中。,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性患者少见,女性与男性的患病率之比约为(610):

3、1,有研究显示90%95%的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320岁,30岁以后起病少见,13-14岁和1718岁为两个高发年龄段。发达国家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患病率相对较低。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竭,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育,经适当治疗可以康复。,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目前多认为神经性厌食的发病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因素对本病的发病均起重要作用。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目前已经有重要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神经性厌食的发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神经递质 3、神经内分泌异常,。(二)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个性具有内向、

4、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低自尊、完美、刻板主义、强迫、易冲动等特点。有人认为神经性厌食症是青少年对情绪问题的回避及儿童期退行的表现。害怕发胖、对体象歪曲的认识与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羞耻感,是神经性厌食患者主要的心理特点。患者对有关食物、节食和体重的错误认知,导致患者对自己身体不满意这种心理上长期的困扰不能解除,可能会产生导致异常的进食行为方式,(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神经性厌食患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本病的发生和患者所处社会文化观念有关。慢性精神刺激、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新环境适应不良、交友或家庭方面的挫折和打击造成情绪抑制等均可使食欲下降,部分可发展成本症。现代社会中以身材苗条作为有

5、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标志,使体重偏低受到人们的青睐。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有以下几个特征:纠纷多,关系紧张;过分溺爱,患者缺乏独立性;家庭结构僵化,专制、缺乏灵活性;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常回避冲突。而家庭对体形、体重关注也使本病的发病率升高。,诊断标准,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一项:(1)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2)自我诱发呕吐;(3)引发自我排便;(4)过度运动;(5)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 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的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患者

6、给自己制定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 4、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素代谢异常及胰岛素分泌异常。,5、症状至少已三个月 6、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7、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脑瘤、肠道疾病),鉴别诊断,1、躯体病因 2、抑郁症 3、正常节食,临床表现,1、故意限制饮食 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临床症状表现核心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型、体重的过度关注 2、体相障碍 患者存在对自身的歪曲认识,希望自己更苗条。,3、神经内分泌改变 4

7、、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5、精神症状 患者常有抑郁、焦炉情绪和强迫症状,心境不稳定,尤其在进食问题上情绪不稳定。部分患者有自杀倾向。,治疗,治疗目标是纠正营养状况,重建正常的进食行为。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几个方面。,治疗,1、躯体治疗 以恢复体重为目的,保证患者的正常营养。 内分泌发生改变者可给予激素治疗。 2、心理治疗 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3、药物治疗 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少量抗精神病药锂盐,抗癫痫药 4、进行长期观察和预防反复,病程及预后,神经性厌食为慢性迁延性病程,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有周期性缓节和复发常伴有持久存在的营养不良

8、、消瘦、人格缺陷。本病预后不理想,只有40%-60%的患者全部治愈或接近痊愈。5%-15%的患者死于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和衰竭,个别死于意外和自杀。最低体重出现的次数较多和持续时间较长,与不良预后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神经性厌食很容易发展为长期困扰患者及家庭的慢性疾病。 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审美意识的加强,本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宣传健康摄食的观念,在体型和健康之间达到协调平衡十分重要,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是以反复出现的强烈进食欲望和难以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以及有惧怕发胖的观念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此病为遗传、家庭、社会文化背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学者认为神经性贪

9、食与神经性厌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社会文化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递质 3、神经内分泌异常,诊断,(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患者去葱郁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a、自我诱发呕吐;b、滥用泻药;c、间歇禁食;d、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3)常有病理性怕胖。,诊断,(4)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5)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个月。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及癫痫

10、、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鉴别诊断,1、Kleine-Levin综合征 本病除发作性贪食外,还伴有发作性嗜睡、定向障碍、躁狂、冲动等精神症状,男性多见。 2、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肿瘤、间脑病变等可出现贪食,但除了贪食外,这些疾病还可以出现体温调节异常、代谢紊乱或精神病性症状,并有体格和辅助检查如脑电图、CT可有特征性改变。,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暴食 控制体重 躯体症状 精神症状,治疗,治疗原则是改善认知,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存在明显营养不良或躯体并发症的要积极进行躯体治疗,治疗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患者的发作性贪食行为及导泻行为。目标在于营养状

11、况的恢复和正常进食行为的重建,打破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躯体和心理后遗症影响,以及所形成的持续进食障碍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的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治疗,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躯体支持治疗,病程及预后,病程长,可持续数年或反复发作,病程越长预后越差。易复发。,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女性容易发生,是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精神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无明显气质型病变为基础,通常在紧张或不快情绪下发生,患者个性多具有以自我中心,易受暗示,易感情用事、好夸张做作等癔症特点。,诊断,1、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

12、的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 2、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值的80%以上)。 3、可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 4、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己持续一个月。 5、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等。,鉴别诊断,1、癔症:该类患者可出现呕吐现象,但其作为癔症症状之一,症状有继发性获益和暗示相关特点。患者有明显的表演性人格,与神经性呕吐不同。 2、躯体疾病所致呕吐:病史、体检及各项检查明确存在躯体疾病,呕吐与躯体疾病有关,则首先考虑诊断该躯体疾病,不考虑诊断神经性呕吐。,临床表现,表现为进食后呕吐,无明显恶心及其他不适,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 患者否认自己怕胖或控制体重的动机

13、。 有一定心理社会性因素,不能否定患者以呕吐作为暂缓内心冲突的一种方法。 体重无明显减轻,体重保持在正常体重的80%以上。 全面体检后无法找到解释该症状的躯体疾病。 无内分泌紊乱等现象。,治疗,1、心理治疗 2、行为治疗 3、药物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 (2)对症处理,护理,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护理评估,对进食障碍患者需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评估要点主要包括: 1.营养状况,包括生命体征及各项营养指标。 2、体重变化情况。 3、所认为的理想体重和对自身体型的看法。 4.饮食习惯和结构,包括种类、量、偏好以及

14、对食物的认识。,5、节食情况,包括开始的时间等。 6、催吐剂、导泻剂以及其他催吐方法的使用情况。 7、为减轻体重所进行的活动种类和量。 8、情绪状况和有无自杀、自伤倾向。 9、与家属的关系以及家属对疾病的知识和态度。 10、应激原及强度评估,包括有无明确应激原、应激原情况、其发生时间与病情的关系。 11、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情况。,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限制或拒绝进食,或存在清除行为有关。 2、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暴食有关。 3、体液不足 与摄入不足或过度运动、自引吐泻行为导致消耗过大有关。 4、应对无效 与感觉超负荷、支持系统不得力,对成长过程的变化缺乏心

15、理准备有关。,5、身体意向紊乱 与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导致对身体形象看法有关。 6、活动无耐力 与饮食不当引起的能量供给不足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营养不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8、家庭应对无效 妥协或无能 与家庭关系矛盾有关。,护理目标,恢复正常营养状况 重建正常进食行为模式 纠正体相障碍,重组导致进食障碍发生的歪曲信念。 掌握可行的应对策略,预防复发。,护理措施,1、生理护理 2、个体心理护理 3、家庭干预,生理护理,1、保证营养,维持正常体重 2、其他生理护理问题:贫血和营养不良导致的活动无耐力、体液不足、有感染的危险等护理问题需采取相应护理常规。,个体心理护理,运用认知行为治

16、疗技术,纠正患者的体象障碍 运用行为治疗技术,帮助患者重建正常进食行为模式:1、首先帮助患者正确理解体型与食物的关系2、厌食症患者,提供更正常的进食环境3、贪食症患者,制定限制饮食计划 运用认知治疗技术,帮助患者重组导致进食障碍发生的歪曲信念 掌握可行的应对策略,预防复发 其他心理护理问题:1.探明患者进食障碍背后所隐藏的情绪冲动。2.注重对患者情绪反应的评估,如有无抑郁、有无自杀的危险和滥用药物的情况,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家庭干预,其目的是帮助家庭找到对患者疾病造成不良影响的不良因素并帮助家庭消除这些因素。对患者家庭进行宣教,帮助他们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鼓励家属参与家庭治疗和集体治疗,对于因家庭矛盾冲突而患病的患者,尤其有重要意义。,护理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是否改善,躯体并发症是否好转。 患者能否遵从治疗计划 患者是否已建立健康的进食习惯 患者对形象的理解是否现实。 患者家庭是否能提供足够支持 患者是否已掌握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