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2449 上传时间:2017-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不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2、环境学原理:借鉴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以生态学作为当代社会的重大思想、观念和自然保护,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以人类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假说,公理作为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3、环境要素的特点:最小限制率、等值性、整体性、联系性4、环境的功能: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5、八大公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是哮喘、痛痛病事件、水俣病、米糠油事件6、全球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

2、酸雨、温室效应(三者造成了物质循环出现紊乱)7、中国环境问题:(1)人口多,环境压力大(2)燃料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3)化工企业多,三废污染严重(4)环保投资少,技术落后(5)公众环保意识不强,政府监管不力发展持续进行,保证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1)经济可持续(2)生态平衡的持续(3)社会的持续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二章1、生态系统及其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聚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各自组织和调节能力的股合体,

3、它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1)生物学特征(2)一定的区域特征(3)开放的“自律系统” (4)一种反馈系统2、生物入侵的定义: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或者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3、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有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济价值、净化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5、物种单一的危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物种退化导致遗传基因丢失6、如何保护物种多样性: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森林公园(异地保护) ;开发濒临物种研究、开发栖息地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

4、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8、生态系统能流特点:(1)变化性(2)不可逆性(3)能量的耗散性(4)林德曼效率9、生态系统自净作用:(1)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2)水体对污染的净化作用(3)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第三章1、大气环境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2、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3、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因素:(1)风(风向、风速) (2)湍流(3)温度层结构(4)大气的稳定度(5)降水(6)雾(7)混合高度表层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8)通风混合层

5、高度和混合层平均风俗的乘积(9)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10)下垫面(动力作用、热力作用)4、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和措施:(除尘、脱硫、脱氮技术) (1)改善能源结构(2)提高燃烧质量(3)进行工艺设备改造(4)采用集中供暖(5)综合防治汽车尾气和扬尘污染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自然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通常指有害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以至于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地形因素:山谷风、海陆风(图)7、城市热岛效应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图)第四章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

6、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现象。2、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3、水质指标:水质性质及其量化的具体表现,还是控制和掌握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与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PH、有机物含量(TOC/BOD/COD) 、悬浮物、植物营养元素、溶解氧、有毒有害物质、细菌污染4、污(废)水处理技术:生物的(过滤、沉淀、离心、均衡、气浮)化学的(混凝、吸附、离子交换、中和、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电解)生物的(

7、活性污泥、生物膜法、好氧、厌氧)土地处理系统5、水体富营养化:N、P 植物营养元素超标导致水质污染6、成因:(1)天然来源(降雨,土壤淋湿,动植物死亡后释放) (2)认为来源(工农业城市生活污水)7、特征: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红、乳白色。8、危害:DO 降低,鱼类死亡,某些藻类大量繁殖,分泌毒素危害水生物,水源污染,水质恶化降低水体功能,加快湖泊老化过程。第五章1、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方法:(1)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采用清料;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3)进行综合利用(4)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2、固体废

8、弃物资源化处理的途径:(1)提高各种金属;(2)生产建筑材料,生产农肥;(3)回收能源;(4)取代某种工业原料3、危害: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占用土地,污染土壤,传播疾病4、固体废弃物处置的基本要求:(1)通过天然屏障或人工屏障使固体废弃物被有效隔离(2)处置方法必须有完善的环保监测设施(3)进行最终处置的固体废弃物具有危害组分的含量尽可能少,对废弃物体的体积压尽可能的压缩,无量化(4)选择处置方法既要简便经济,又要确保目前及将来的环境效益。5、资源化的基本要求:(1)资源化的技术必须是可行的(2)资源化的经济效果比较好,有较强的生命力(3)资源化所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应尽可能在排放源附近处理利用,

9、以节省固体废物在存放,运输等方面的投资(4)资源化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6、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处理:通过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解处理,焚烧处理,固化,使固体废弃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深海投弃,海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土地填埋,深井灌注)第六章1、土壤组成: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液水分,水溶物;气土壤孔隙所存在的多种气体混合物2、判断土壤污染指标:土壤自净能力;动植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污染物而受害的情况3、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进化的速度,破坏了自然动

10、态平衡,使其污染物质的积累逐渐占据优势,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土壤动、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4、土壤环境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范围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5、土壤污染预防措施:(1)控制和清除土壤污染源:a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b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用的化学品 c 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2)增强土壤环境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6、污染土壤修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活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化

11、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1)可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a 冲洗法 b 富集植物吸收 c 使用改良剂 d 调节土壤 PH e 客土和换土法:1)客土和换土的理化性质要和当地土壤一致,以避免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2)施用客土和换土的厚度应大于耕层厚度 3)应根据土壤性质混入一些能提高肥力或钝化作用的土壤肥料和改良剂。7、土壤如何影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1)氧化还原条件(2)土壤的酸碱度(3)土壤胶体吸附作用(4)络合螯合作用第七章噪音污染的控制1、控制噪声(1)改进设备的结构设计(2)改革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3)提高机械的加工质量和装配精度2、在

12、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1) “闹静分开” (2)利用自然屏障来阴止和屏蔽噪声的传播(3)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采用声学控制措施3、噪声接受点的防护、个人防护:(1)吸声防噪(2)隔声吸噪(3)消声吸噪4、电磁污染的防护:(1)执行电磁辐射安全标准(2)电磁屏蔽 (3)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 (4)个人防护第八章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程序:内容:(1)自然资源的价值:主要是指大气,水和土壤在人类利用它们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2)生态价值:其评估主要以生态学原理学基础,以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评估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状态,以及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程度(3)社

13、会经济价值与生活质量价值可称为文化价值基本程序:(1)确定评价目的,制定实施技术(2)收集与评价有关的背景资料(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4)背景值的预测(5)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6)评价结论及对策评价方法:(1)环境污染评价方法 (2)生态学评价方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1、工程分析:从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角度,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性质,生产规模,原料来源,工艺方法,土地利用,移民安置等进行系统分析。其目的是确立主要影响因子,查清其影响的过程及危害特性。2、各类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分类及其识别(1)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影响(a 对水质的影响 b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c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4、(2)生态价值的影响(3)美学影响(4)社会经济影响(a对人口的影响 b 厂区服务设施影响 c 对经济的影响 d 对价值观的影响)3、环境影响预测:对现有的相应资料数据加以合理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对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未来的环境状况作出预计或推测。补充: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绿色 GDP:从 GDP 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称可持续国内生产总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