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141242711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13题汇编附全答案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

2、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7、禅让制: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采取原始民主制的方法,由各部落首领以贤能为标准,集体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不具有世袭权力。8、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9、内外服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官制的一种划分方式,主要在商周

3、时期推行,在周代普遍见于史书记载,内服指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员,即所谓中央官;外服指王畿地区以外通过分封所形成的的地方诸侯等贵族系统10、世卿制:中国奴隶制时代贵族世袭爵位和职位的制度。这些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11、官事可摄:奴隶社会官僚机构的整体框架还不完整,职责权的对应原则尚不明晰,这就是所谓的官事可摄。12、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13、三礼:指周礼、礼记和仪礼三部有关周朝礼制的典籍。14、五刑: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名称,即大辟砍头、刖刑砍脚、劓刑割鼻子、宫

4、刑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墨刑脸上刺字。15、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16、中朝官: 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17、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18、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

5、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19、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20、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21、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22、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

6、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23、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24、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25、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

7、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26、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27、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28、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29、内阁:官

8、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30、三司: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31、差遣:差遣的意思是临时差派,三年一换。宋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称差遣,又称职务官。32、北南面官制:辽代官制。辽朝在中央官制系统中设置的南北两套双轨制的职官系统。中央权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官的北宰相府和北枢密院系统中。33、宣政院:元代官署名称。掌管全国佛

9、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34、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35、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组织。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最为重要。36、东厂和西厂:明代中央官署名称,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37、笔帖式:官名。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笔帖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士人(或博士)。38、理藩院:清代中央官署名称。为清朝专设的机构,始设于太宗时,初称蒙古衙门,1638年改称理藩院,为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最高机构。39

10、、庶吉士:明清翰林院中最低级的学习人员。40、少府:少府 负责皇帝奉养之官。战国时,始置少府,掌管手工业和国君的私人庄园。东汉仍称少府。秦汉沿置少府,列为九卿之一。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元朝始废。41、翰林学士院:官署名称。唐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北门学士,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备咨询顾问。到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42、经筵官:宋朝还有另一种翰林,与通常所讲的翰林学士不同,他们不属于翰林学士院,分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以在皇帝左右讲书说史为职。43、左官律:

11、汉朝官制尊右卑左,官吏降职谓之左迁,左官律定王国之官为左官,意在抑制士人到王国为官。44、侨州郡县制: 东晋南朝时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东晋时期,中原战乱不已,大量北方人口流居迁徙到南方,东晋政权及南朝各代政权就在北方侨民较多之处,用侨民原籍的名称设立州、郡、县,称侨州、侨郡、侨县。45、土断政策:即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原所在地民户同样依所在地理户籍并负担赋役。46、羁糜府州制: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它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47、四司: 宋代的路无统一的最高机构和最高长官,而是分设四个互不统辖的平行机构,合称

12、四司,各有长官统领。48、通判:通判是一很特殊的官职,既非副知州,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有权和知州共同处理一州事务,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后才有效。通判还有权监察知州以下各官,西北又称之为监州。49、头下州县: 辽朝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是由契丹皇室、外戚、大臣及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将其分得的或俘获的汉人、渤海人置于一地,依其所占人口多少分为投下州、投下军、投下县以至投下堡。50、改土归流制:明政府用由中央任免的可以转迁的流官替换土官,在这些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任官制度,这就是所谓改土归流制。51、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都指挥使司。52、猛安谋克制:金朝一种特殊的军事

13、和地方行政组织编制,原为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谋克意为氏族长,猛安意为部落军事长。53、道台: 清代为处理一省事务之便,沿袭明制,一省分几道,由布政使派出的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称分巡道。还设各种无地域区划的专职道员,各道统称为道台。54、土司制度: 设有军事系统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和行政系统的土府(州)县,各类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职位世袭,统称为土官。55、达鲁花赤:元朝在路、府、州、县又设一掌实权的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保民官、监临官),由蒙古人担任,掌管实际权力并监督地方行政长官。56、行省:全称行中书省,为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57、保甲法:在县以下设都保、

14、大保、保三级。以十家为一保,置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户有二丁者,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习武,夜时轮换值班巡查,以保地方秩序的稳定。甲则为征收赋税方便而设,以税户三十家为一甲,南宋时甲成为保下的最基层组织。58、节度使:唐前期在边郡置(大)都督府,这些都督府所领地区也称道。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59、六曹参军事: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田、司法、司土各曹参军事。60、什伍组织: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组织最基层是什伍组织,什主十家,伍主五家,分别设什长、伍长,各负其责。百家为-里,设里魁。61、西域都护:汉武帝以后在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区设西域

15、都护为西域最高行政长官,地位也相当于郡守一级。62、三辅郡:汉代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分治京师地区,地位禄秩与九卿相同,可与九卿一起参预朝政。63、辟除: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辟,征召;除,授官之意。64、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给俸米,以俸米多少而定等,郡守为二千石,故名。65、推恩法:前一二七年,汉武帝行推恩法,允许国王分城邑给自己的子弟,从此大王国分成许多小王国和侯国。66、削藩:汉景帝时,晁错为相。晁错认为,诸国太强大威胁王室,应当抓住郡国之过绳之以法,并建议景帝用削夺国土作为惩罚。这样既能逐步减弱其势力,又能逐渐加强皇权安定国家。67、七国之乱: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造成的汉代各郡国割据势力的叛乱问题。68、郡国制:西汉初期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国制,即分封的王国与郡县并存。69、乡遂制度:西周的乡里地方基层组织十分完备,这种基层地方组织称乡遂制度。即王畿百里之内为乡,是贵族和平民的居住区。王畿百里之外为遂,为农村地区。70、乡三物:指的是西周时由掌管政教法令的大司徒颁布的,由乡里基层负责人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化庶民、选拔人才的方法,具体指六德、六行和六艺。71、游说之士:以游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