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1234294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同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练(一)答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练 (一) 一、选择题 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铁制农具认真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 耕细作,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故 A项错误。 汉代中国铁犁牛 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 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

2、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的 现象,这是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的根源。 答案 C 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纟由( 绸) 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 顺昌之纸, 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 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凡福之纟由( 绸) 丝下吴 越如流水”反映的是福建的各种物产通过陆路不断运往全国各地的盛况。“航大海而去者尤 不可

3、计”体现了海上贸易的盛况。综合而言,材料体现了当时福建商品经济的活跃。A项只 是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含义;C项夸大了福建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 一条史料是: “( 明中后期, 有大臣 ) 请开市舶, 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 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从材料

4、信息看,该大臣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同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产品 不能输往日本 ( 当时发生了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事件) ,不得把硝黄、铜、铁( 制造武器的主要 原料 ) 等物夹带出海等。这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答案 C 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对商人的活动进行限制,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它是中国农 耕经济的产物, 在战国时期有利于秦国国力的迅速提升,这种观念与

5、小农经济密切相连,明 清时期小农经济尚未基本瓦解,认为此时重农抑商观念基本瓦解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6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用力少, 见功多, 百姓便之”。 “水排” 主要应用于 ()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水排主要用于鼓风冶铁。注意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水排是水 运工具。 答案 D 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 息,其中错误的是() A 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卖”和“粜”体现了C 项,“丝”和“谷”体现了D项。古诗的

6、内容反映了劳 动人民的凄惨生活。农民被迫在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是为了完成政府的赋税,与土地 兼并没有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8下图所示坎儿井( 井渠 ) 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 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 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 解析西北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利用地势坡降变化,蓄积引用山脉冰雪融水,是西 北人民的独特创造。我国古代灌溉农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都江堰、郑国渠等 著名水利灌溉工程,表述错误。 答案 C 9为迎接

7、2011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 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 见下图 ) , 并制作了如下标 签:商代兽面乳钉纹鼎50004000 年前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战 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 B C D 解析从文物图片的形状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片为斧状,第三幅图片为鼎状,第四幅图 片为编钟,即使不知道第二幅图片的名称也能采用排除法排列出正确顺序为B项。 答案 B 10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 定 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8、A B C D 解析据各瓷窑的所属地和地图知识可知,是陕西耀州窑,是河北定窑,是河南 钧窑,是江西景德镇窑,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 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解析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故A 项不正确;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 故 B项不正确;青铜比纯铜的硬度高,故C项不正确; D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D 12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安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 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9、)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宋代,城乡手工业都在发展,故B 项不符合史实;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 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诗句无法反映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故 D项错误; 从“西家卖丝籴新谷”可知丝、谷已投入市场, 这反映了宋代产品商品化程度 较高,因此选A。 答案 A 13清乾隆年间苏州 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 杭州 ) 会馆碑 记载, “商贾捐资, 建设 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 或客栖于斯, 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碑文反映

10、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出现于我国明清时期,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 交际的重要场所。B项 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 14 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 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材料反映出贱商而商贵、尊农而农贫的现象,说明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未达 到所期望的效果,并相背

11、离。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 王景 ) 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 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汉代的一种税收) ,其 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解析该题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综合考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本 题要注意依据材料进行归纳,重点是

12、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 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 个市镇,明代达316 个,清代增至479 个。市镇之间的直 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 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解析本题以材料信息切入,考查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时间跨

13、度大, 内容涉及广, 属于 学科内综合。 可以从材料中市镇兴起的起源、市镇的功能、市镇与农村的关系入手分析“特点”。 联系明清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发展概况回答“兴起的背景”。如,江南地区农业、 手工业发展 情况,区域间的行业分工、长途贸易的发展等。 答案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17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明初 ) 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 中 间人 ) 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 (1397 年)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市场管理立法”“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可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法律内容;根据所归纳的法律内容,结合明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逐 项分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